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网易看客 | 陇南高山上,住着“神”的村庄

    2017-02-15 10:31:11  作者: 来源:

网易看客

      武都高山戏起源于鱼龙一带的传统戏种,当地海拔约2000米,“高山”之名由此得来。武都区鱼龙镇下辖的村庄地处偏远,导致当地经济相对落后,另一面却因此保存了自古传下的文化遗产。在西方洋节越来越盛行的今天,他们用传统的戏剧庆祝着刚过去的中国农历新年。摄影/潘超越 编辑/刘书琪(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高山戏,又名高山剧,武都曲子戏,是甘肃省独有的两大特色剧种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鱼龙镇下属村有30多家高山戏剧团,后来都逐步解散,村里的戏楼要么被拆,要么塌陷,当地逢年过节登台唱戏的传统就这样在十多年前打破了。随着村中“戏模子”、老艺人相继过世,年轻演员又严重缺失,武都高山戏文化一度濒临消亡。图为2017年2月6日,高处拍摄的鱼龙镇观音村。(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2008年,武都高山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它被兰州大学宁希元教授誉为“中国戏曲理论研究的活化石”。一批高山戏艺人和学者开始着手拯救该戏曲文明,武都高山戏的锣鼓声再一次回荡于高山之间。图为2017年2月6日,农历初十清晨,一名村民站在观音村的老庙前,等待“出灯”仪式。(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自古以来,鱼龙地区庙会、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极其盛行,高山戏即是从这里的民间祭祀、歌舞和传统社火中孕育、演变、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图为2017年2月6日,在观音村村庙里,老艺人为一名装扮关羽的村民整理面具。鱼龙镇各村在“大身子”的扮演上有所不同,观音村以喜扮传统的“刘关张”为特点。“大身子”是当地对身穿艳服、头戴面具的“神”的尊称。(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2017年2月6日,在观音村村庙里,一名青年“把式”在“出灯”仪式前用手机拍摄身边的同伴,他们有的扮演男性角色——把式;有的扮演女性角色——旦角。在这其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参加武都高山戏的表演。(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高山戏的舞台演出程式一般分为:“踩台”“开门帘”“打小唱”“演故事”。其中“演故事”是高山戏的正式内容,其他打麦场地的表演如“圆庄”“上庙”“走印”等,则带有明显的祈福、娱神性质。图为2017年2月6日,在观音村,行进队伍在举行“圆庄”仪式。(来源:网易原创)
 

      图为2017年2月6日,在观音村,行进的队伍前往村外的一块空地举行“圆庄”仪式,有“画地为圈,圈保平安”的寓意。(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在“过关”时刻,顶着神狮的人和“把式”演员用腿在跪着的村民头上“画”一圈,村民相信,这可以驱逐旧一年的晦气,护佑来年身体健康。图为2017年2月6日,在观音村村庙外,女人们以跪地的形式等待“过关”仪式。(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图为2017年2月6日,在观音村的一块空地上,两位“大身子”正在表演。周围的斜坡上聚集了一堆围观的村民。(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图为2017年2月6日,在观音村,武都高山戏演员们在后台准备登场。(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踩台”是武都高山戏的演出程式之一,演员在舞台上配合“武场”伴奏表演“凤凰三点头”舞步,包括跳、摇、扭、摆等动作。图为2017年2月6日,在观音村,武都高山戏演员们在舞台上表演“踩台”。(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图为观音村高山戏舞台一旁的“武场”班子。(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高山戏的服饰有古典和现代之分。现代服饰接近现代生活,古典服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把式舞队中的把式帽、把式服和旦角服上,多用色鲜艳。表演的道具则是草扇、毛巾、纸扇、纱巾等。图为观音村高山戏后台的饰物和面具。(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图为2017年2月6日,在观音村,一些村民在后台烤火取暖,他们中多为 “头人”,也就是村里被选派出来组织庙会等相关事宜的人。(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2017年2月6日,农历初十夜晚,与观音村相隔数公里的王沟村同样热闹非凡,他们的“出灯”仪式才刚刚开始。图为手举花灯的女性村民走过即将上演高山戏的舞台前。(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图为2017年2月7日晚,在王沟村,一名身着“把式服”的演员在后台张望,等待登场。(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夜幕降临后,舞台上的节目就正式上演了。图为2017年2月6日,王沟村村民用手机拍摄舞台。(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2017年2月7日,农历十一,鱼龙镇下起新年第一场雪。王沟村的武都高山戏演员们一早在当地最大的田地上举行“走印”仪式,以求扶正祛邪。(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图为2017年2月7日,在王沟村,舞龙队在“走印”仪式间隙休息。(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图为2017年2月7日,在王沟村,舞狮队在“走印”仪式间隙修整狮头。(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把式舞队在“走印”仪式中缓慢行进着。鲜艳的戏剧服饰点缀着白雪,住着“神”的村庄此刻显得格外静谧。(来源:网易原创)
 

人 物 篇

网易看客

[本社全,46岁]
 

       本社全在观音村的小路上。他从事武都高山戏9年有余,一双儿子也都是高山戏演员——24岁的儿子在“跳把式”;25岁的儿子“耍刘备”。(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本飞飞,25岁]
 

      本飞飞在观音村的小路上。他正前往村庙里准备“出灯”。他是本社全的长子,在武都高山戏的“大身子舞”(即傩舞)中装扮刘备。(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张赵明,37岁]
 

      张赵明在观音村的家门口,手提喂猪的饲料桶。清晨,当男性村民前往村庙准备“出灯”时,女性村民通常在家忙家务。一直以来,女性在村里“出灯”时不被允许进入村庙,也没有参与武都高山戏的机会。尽管如今情况有所好转,但适合女性的角色并不多。她有一名17岁的儿子,在“跳把式”。(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闫瑞东,21岁]
 

      闫瑞东在观音村的家门口。他“跳把式”2年有余,从小听爷爷和爸爸说起武都高山戏。他说,“跳把式”比玩手机有意思。(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闫永红,28岁]
 

      闫永红在观音村高山戏演出舞台上。他受邀担当演出的主持人。平日里,他喜好研究武都高山戏,不仅自己会唱,还会吹笛子。(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卯平军,66岁]
 

      卯平军在观音村的老庙前。他十五六岁时唱过武都高山戏,如今自称“唱不动了”。(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巩强红,5岁;闫伟伟,10岁]
 

        巩强红(左)与闫伟伟在观音村“出灯”的村庙前。他们是村上的一对伙伴,希望再过几年能参与武都高山戏。一般而言,高山戏演员要求年龄超过12岁。(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闫吉杰,64岁]
 

      闫吉杰在观音村的一户人家门口。他在村里是一名资深的“喜话”,忙于村里的红白喜事40余年,如今在武都高山戏的“把式歌舞”中担任类似“主持人”的角色。(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本瑞东,20岁]
 

       本瑞东在观音村的树林里身着“旦角”服饰跳“把式舞”。他从18岁开始接触武都高山戏,担任旦角。“旦角”最具特色的饰物是头上的“昭君戴”——蝴蝶型,长5寸、宽2寸许,上有布花,随演员舞动会左右摇摆。(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王俊劳,46岁]
 

      王俊劳在王沟村春节文艺演出的舞台后台身着戏服排练。他在武都高山戏的舞台故事中扮演张孝一角。(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王社贵,63]
 

      王社贵在王沟村春节文艺演出的舞台后台。身前摆放的是“武场”(即打击乐)乐器。武都高山戏的“武场”乐器通常有鼓、大锣、大钹、小钹、小鼓、四页瓦、瓷碟等。(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杨村世,38岁]
 

      杨村世在王沟村的田地里身着“武松”服饰。“武松”一角通常与龙狮队相伴,走在“圆庄”行进队伍的最前端。(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王小中,30岁]
 

      王小中身着“把式”服饰在王沟村的一片空地上。这是他第一次参与武都高山戏表演。把式服又称“大襟衣”,是由深红、水红两主色做成的棉袄,把式帽被称为“凉壳子”。(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王勇琪,14岁;王勇强,22岁]
 

       王勇琪(左)与王勇强兄弟身着“旦角”服饰在王沟村的山路上。他们正前往村里为展演武都高山戏而搭起的舞台。(来源:网易原创)

网易看客

[尹维新,74岁]
 

       尹维新在武都区的住处内手持自己的著作《春来米仓山》。他7岁时与武都高山戏结缘,至今已是当地德高望重的“戏模子”,也是武都高山戏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因为身体原因,他无法下床,已将高山戏事业授于儿子尹利宝。就这样,2017年的春节已经过去了,但冬天也过去了,春天又来了,即将草长莺飞。(来源:网易原创)

摄影/潘超越

自由摄影师、俄罗斯斯捷宁全球报道摄影奖、金镜头获奖摄影师

 

【编辑 赵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