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我们能做得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村党委书记郭天林难掩激动之情,“看看我们村现在的发展,你绝对想象不到以前大家用‘山坡和尚头,土地随水流,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所形容的状况。”
记者随郭天林一同走在前南峪村主街道上,目之所及,房屋鳞次栉比、道路宽阔洁净、花坛枝繁叶茂,天然气、微田园、太阳能路灯是标配,处处洋溢着现代化美丽村庄的气息。
前南峪村位于邢台市西部太行山深山区。抗战时期,这里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所在地。村子里过去是荒山秃岭,人均6分田、7亩山地。197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57元,是有名的贫困村。20世纪60年代起,村党委带领全村的男女老少继承发扬抗大精神,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治理荒山。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郭天林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全村32座山头、10条大沟、72条支沟、8000多亩山场,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7%……
树多了,水清了,山绿了,如何让百姓口袋鼓起来?村党委又依托绿色资源和红色资源,走上绿色观光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生态发展之路。对红色文化遗址进行保护和开发,挖掘内在价值,打造浆水镇“全域红”拓展的红色文化教育格局。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2021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86亿元,集体纯收入2226万元,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乡村振兴给村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98%以上的村民住上二层别墅,饮水、浇地全免费,交足秸秆免费用气。退休老人享受600元补贴,旧房改造补贴50%,每户每人每年集体补贴3200元生活费……
“党的二十大给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也让我们心里更有底气。推动乡村振兴,我们还能做得更多,也能做得更好!”说罢,郭天林就匆匆往党员活动室赶去。
(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