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新韵”,推动“双创”
音像录制、准备演出、排练新戏……党的二十大开幕前,作为“梅花奖”得主的惠敏莉还一直在为秦腔新戏的创排和演出忙碌着。“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敏莉说,在新时代,古老的秦腔艺术正在通过多种方式亲近群众,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今,秦腔不仅可以在戏台上实时观看,也能在电影院里戴着3D眼镜随时欣赏。1960年,《三滴血》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成为我国首部秦腔黑白电影。2022年,《三滴血》3D版秦腔电影进入影院,从戏曲舞台到黑白电影再到3D电影,秦腔艺术在发展中不断与时俱进,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所在的西安易俗社距今已有11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编、导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惠敏莉介绍,2021年9月,全国首个以秦腔艺术为核心的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正式开放,街区集“馆、展、演、旅游、体验互动”于一体,成为展示秦腔文化的新窗口,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接触秦腔、爱上秦腔。
在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白蛇传》舞台上,平均年龄17岁的演员们展现着新生代的秦腔力量。面对国有戏曲院团持续减少、戏曲人才面临断档的问题,秦腔委培班、秦腔青年实验剧团的成立,为秦腔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和表演舞台。
今年1月1日,《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戏曲类地方性法规,对秦腔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体现黄河儿女民族气节的《柳河湾的新娘》,展现盛唐文化的《李白长安行》,歌颂伟大建党精神、革命精神的《党的女儿》,展现劳模精神、助力脱贫攻坚的《劳模刘西有》,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滚烫的年华》……“秦腔艺术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与时代同步,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作为基层文化战线的一员,惠敏莉表示,将始终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持之以恒发掘独特的文化资源,同秦腔艺术家们一起努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努力做到“古调新弹”,弹好时代的节奏,弹响时代的强音。
(本报记者 李洁 张哲浩)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