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 → “加油站”启航新征程
——沿着高速看中国陇南专题报道(三)
曲调优美高亢的两当号子、神秘又独具特色的文县白马“池哥昼”、原生态的武都高山戏表演……
6月12日,是端午小长假第一天,也是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兰海高速路桥下面的市区滨江湿地公园,现场陇南各地的非遗文化展演活动将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端午观非遗,文明传古韵。古老仪式的传承正因为畅达便捷的交通让更多人知晓,同时也为当地的文化旅游增添一抹亮色。

非遗文化展演。 李董 摄
一条条高速公路像是陇南经济发展生机勃勃的血脉,彰显了精神,书写出成就,诠释了风景,描绘着故事,也带着更多期冀与信心绵延远方。
(一)
“原来高速通车之前,只有当地游客来,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从周边来旅游的客人,种植的草莓等蔬果供不应求。”谈及高速通车后的变化时,文县瑞玲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琴玲笑容满面。
巍巍群山,气势磅礴。乘着“铁公机”,处于秦巴山特困片区的陇南开始走上致富快车道,不仅于2020年全部脱贫摘帽,还持续焕发出蓬勃发展潜力。从往日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匮乏的“破败相”,变为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乡风文明乡村美丽的热闹场景。

武都花椒红了。 李旭春 摄
陇南是甘肃唯一的油橄榄、茶叶等亚热带作物产地,全省重要的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花椒、油橄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核桃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畅通的道路、流动的人员,带来区位要素之变,也不断推动着沿线经济的转型升级。
“随着交通的畅达,路距缩短了,自驾游、周末游的游客增多了,促使旅游景区持续丰富产品、改进服务,不断迭代升级旅游项目。”官鹅沟大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军介绍,来自陕、甘、宁、青、川、渝等地游客人数不断剧增。
官鹅沟大景区。
(二)
“依托现有的文化、交通优势,蕴含的发展潜力正源源不断地释放着,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6月12日,参观完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的本地游客赵全有不无感慨地说。
哈达铺,被称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亦是兰海高速由北向南过境陇南的第一大镇。

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冉创昌 摄
一条条高速打破了地理阻隔,架桥开隧,改变生活。
如今,哈达铺镇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药材之乡,红军街上商号林立、游人如织,29个村办合作社联合发起成立了哈达铺镇药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带动留守妇女自力更生的红军鞋扶贫车间里忙碌一片;
驱车从宕昌出发,全程一个半小时就能抵达陇南市区。汽车驶上兰海高速后,放眼两旁,一座座漂亮的民居散落在崇山峻岭的大山和沟壑间,湛蓝通透的天空与漫山的绿树花草相映成景,让人心情格外舒畅;
入夜时分,沿着白龙江畔自西向东,穿过陇南市区,夜晚灯火辉煌下的这里更有一种江南水乡的情韵,山、水、路、灯、桥全部融入这片山水之中,交相辉映、互为景观,美得让人沉醉……

陇南市区夜景。 冉创昌 摄
路通,百业兴;路畅,百业旺。交通能够改变人们的认知视野、延展人们的出行边界,也能让一个地方逐渐形成新的发展方式和路径。
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陇南人民,正在同这方土地一起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三)
深深的羊肠小道,回放着往昔的贫苦与风霜;畅达的高速公路,讲述着盛世的繁荣与安宁。
近年来,陇南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特色产业更新升级,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电商扶贫、应用型政务大数据建设加快推进,投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完善,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
“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努力当好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加油站’,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刚刚召开的市委党史学习教育推进会上,市委书记张柯兵强调。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蓝图绘就,部署落定,需要埋头苦干、狠抓落实。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日前出台的陇南市委“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处处能感受到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好日子,好生活。 刘浪 摄
抖擞精神再出发,正需要我们唤起践行初心使命的自觉,增进攻坚克难的信心,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干笃行。
高质量发展路上的陇南,正快马扬鞭、步稳蹄疾!我们亦相信,不断延展、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必将释放更多发展红利,拓展更加巨大的发展空间,绘就陇南更加美好的前景!
监 制: 张文斌 审 核:张虎伟
责 编: 孟涛涛 编 辑:赵春兰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