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正义网】一个西部贫困乡的嬗变—陇南市武都区池坝乡精准扶贫纪实

    2018-01-04 09:31:49  作者: 来源:

      据正义网1月2日讯(全媒体记者 金树军)全媒体记者 金树军岁末年关,记者驱车沿着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在绵延不断的濯濯童山之间行进。山峦间逐渐呈现出一片片沃野良田。

      这里就是武都区马营片特困片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武都区池坝乡。过去因高寒阴湿、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 导致该片区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群众生活极其艰苦。

      这个曾经贫穷出了名的地方,随着新一轮脱贫攻坚步伐的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如今,这里的产业发展了、村庄变美了、道路变宽了、房子变新了、群众的笑容变灿烂了。

      池坝乡地处武都西北角,位于武都、宕昌、礼县两县一区交接处,距城区65公里。境内平均海拔2490米,平均气温10℃,年降水量560毫米,无霜期100——120天,属于典型的高寒阴湿乡镇。全乡辖7个行政村,1546户6386人,耕地面积32561亩。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918户3515人,贫困发生率55%。

      这里的耕地均为山地和半山地,耕地土层厚,土质疏松,通风透气,质地良好,大部分土壤富含钾素,腐殖质含量高,特别适宜当归、党参、大黄等中药材生长。被誉为“天然药库”。

产业栽下富民根

      如何改变群众守着金山没饭吃的困境。 武都区池坝乡党委书记张宏旭说:“产业是富民之根。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必须要从产业上发力。”

      按照这一发展思路,池坝乡党委、政府把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制定了“百千万”(百:池坝乡百亩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千:池坝乡千亩无公害化高原夏菜。万:池坝乡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产业发展目标。目前已成功打造了以孟家庄梁片区、走马梁片区、平凉梁片区为主辐射全乡的“池坝乡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经过近两年发展,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多亩(其中大黄面积达2000亩)。实现中药材总产3000余吨,产值近9000万元。

      在发展当归、大黄、党参等传统中药材产业的同时,池坝乡积极试种引进玛家咖、羌活、红景天、黄芪(黑色地膜露头栽培)等中药材品种。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电商”的订单模式,拓宽中药材销售渠道,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卖药难问题。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使一大批以中药材种植销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全乡共发展带贫合作社12个,2017年贫困户全部纳入带贫合作社,开办网店15家,实现线上销售额达到780万元。武都区丰达中药材农民专业合社是池坝乡最有实力的一家合作社,辐射带动全乡5个村100多户贫困户发展中药材种植,每年中药材购销达500多万元,就近解决季节性临时务工人员80多人。理事长赵军明说:“池坝乡中药材品质好,当归名扬天下,每年出货都在几千吨以上。乡政府也为我们合作社牵线搭桥,今年年初何张军乡长亲自带领我们合作社负责人与国内几家大型药企进行对接。目前,药材干货销售相当快。下一步我们要延长产业链,进行饮片深加工。

      在池坝乡孟家庄村村民赵德玉家的房前、场院、屋檐下晒满了当归。今年61岁的赵德玉正在搭理他的药材,他高兴地说:“今年当归价格好,我家能卖三万多元,政府支持引导我们种药材,我们家去年就脱贫了。”

      像赵德玉这样靠种植中药材致富的村民在池坝乡比比皆是。据了解,截止2017年底,池坝乡贫困户降低到238户72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55%降低到11.42%。贫困发生率下降43.58%。中药材产业已经在池坝大地枝繁叶茂,扎下了富民根。

      池坝乡境内不但有种植中药材的沃土,而且有上几千亩的天然牧场,境内牧草青青,溪流潺潺,水草肥美,载畜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耐牧性,发展草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里是天然养生休闲消暑圣地,每当夏日炎炎,各种奇花异草争奇斗艳,毫无酷暑之感。药材花、蚕豆花、洋芋花、苦荞花、燕麦花次第开放,散发出诱人的芳香。境内草原景观、地貌景观、天象景观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峡谷如线、瀑布如织,让人留恋不舍。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资源。

红色扮倩美丽村

      孟家庄村是池坝乡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位于池坝乡政府东南面,距池坝乡政府2.5公里。这里是中共武都地下党精英王锐青、孙铁锋的家乡。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解放战争期间,他们为武都乃至陇南的解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鼓舞着一代又一代。

      陪同采访的武都区池坝乡党委书记张宏旭说:“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池坝乡党委、政府抢抓历史机遇,先后多次外出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在突出地域特色、乡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特征。积极融入红色元素,通过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浮雕,孟家庄村史馆,文化墙等展现红色历史,营造红色氛围,让红色文化成为孟家庄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

      在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中,池坝乡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先进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涉及征地拆迁中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在他们地带动下,全村群众积极支持项目建设,累计无偿提供土地33亩。在池坝乡党委、政府引导下,群众每天每户出工1人义务投工投劳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累计修建环村路1.6公里,硬化村内巷道4公里,护庄河堤410米,升级改造主街道房屋95户,绿化广场及村内道路2500平方米,修建排污渠450米,实施改厕、改圈86户,实现了人蓄分离。建成了孟家庄文化广场、戏楼、村史馆、停车场等。配套文化墙、景观带、护栏、仿树桩桌凳等设施。

      谈起美丽乡村建设,池坝乡孟家庄村村民刘希彦高兴地说。“过去我们村是夏天臭气熏天,外面风一吹尘土飞扬,满屋子全是尘土。雨雪天,满身都是泥,串门走亲戚都得骑马。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户清、村集、乡处理’环境卫生整治,给我们村群众带来了梦一般的生活,庄前屋后环境干净整洁,村道硬化了,人畜饮水工程进村了,文化广场建起来了,人们出行方便了、喝水干净卫生了、文化娱乐有地方了,条件好的农户都买上了小轿车,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美丽乡村建设,彻底改变了孟家庄村215户900多人生活环境。当你走进孟家庄村,红色文化墙、戏楼、村规民约文化墙,排污渠,村内景观节点、休闲广场、处处彰显着积极向上的文化元素。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环境,触动着每个人的心扉。在孟家庄村示范带动下,新庄村、小河村美丽乡村建设已拉开序幕,美丽乡村建设成为该乡最受群众欢迎、支持的民心工程。

“三变”改革增活力

      池坝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带贫富民新机制。在资金变股金方面,池坝乡先后累计发放贫困户贷款548户2269万元。针对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贫困户,池坝乡党委、政府鼓励实施资金变股金,通过“党支部+企业或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入股115户,户均5万元,共计575万元,年底户均分红3300元,入股贫困户收益达到了37.95万元。

      在资源变资产方面,池坝乡率先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在保证合法生产经营前提下,通过资源变资产的方式将孟家庄村、池坝村、新庄村的500多亩土地进行入股。通过入股土地积极发展养殖业,高原蔬菜大棚等产业。红土道村无公害化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孟家庄村羊肚菌种植基地通过试点已取得成功,千亩无公害化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和百亩羊肚菌种植基地即将建成。目前,在武都区陇江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在孟家庄村流转土地20亩,发展日光温室大棚20座,吸纳贫困户20户发展羊肚菌产业,羊肚菌产业已经发挥特色产业带动效应。

      资源变资产,使入股群众每亩增收500多元。增加了群众收入,解放了生产力。

党建引领奔小康

      近年来, 池坝乡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促发展,着力夯实党建基础,推行“党建+精准扶贫”模式,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池坝乡着力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通过结对帮扶干部上门讲解扶贫政策、分析致贫原因、制定“一对一”脱贫方案,增强了贫困户脱贫信心。采取“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重点培养农村产业大户和党员致富带头人,吸引贫困群众加入脱贫行列。

      发挥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干部在精准扶贫方面的培训教育,使贫困群众户户有人帮、结对干部人人懂得如何帮。把优秀干部充实到扶贫攻坚第一线,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严格落实干部结对贫困户制度,实现干部直接联系服务贫困群众全覆盖、常态化。将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扶贫攻坚的“练兵场”,不断增强结对帮扶干部责任意识,提高干部掌握和运用扶贫政策的实践能力。2017年以来,全乡累计培训结对帮扶干部100余人次,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扎实落实“六个精准”扶贫举措,帮扶干部因户施策为贫困户制定脱贫方案,精准对接扶贫项目。推行农村党员“设岗定责”管理,设立党员中心户、政策宣传、农技服务等岗位,促使无职党员在联系服务贫困群众中有位有为,有效促进了贫困村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乡党委书记张宏旭说:“今后我们要不断创建党建工作新载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运用农村‘三变’制度改革,重点解决集体经济薄弱环节,把抓党建促脱贫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 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培育新型专业合作社,大力实施池坝乡振兴战略,抓好产业、抓好党建、抓好环境改善。使群众的居住、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更大改善。”

【编辑 杨榛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