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高山戏采访作品专稿‖袁兴荣:曹国公李文忠与高山戏

    2017-03-17 09:46:39  作者: 来源:
曹国公李文忠与高山戏

袁兴荣

      人世间许多事情,你怎么琢磨想象,也理不清它们的诸多机缘巧合,看似毫无瓜葛南辕北辙的事情,竟然契合的天衣无缝,妙趣天成……真是匪夷所思,玄妙至极。就说明朝曹国公岐阳李武靖王文忠与武都高山戏,一个是开国大英雄,一个是2008年被国家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剧种,中间相隔了700多年,却水乳交融如影随形情深意长缠绵在一起,如同银河里清辉无比浩渺璀璨的圆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那我们就做一回穿越时空的漫游,虔诚的会一会大英雄曹国公李文忠吧——

      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文忠的祖上世代居住在泗州盱眙县,后来李文忠的父亲李贞搬家到濠州(今安徽凤阳县)的东乡。李贞生性友善,娶朱元璋的姐姐朱氏(明朝建立后,追封为曹国长公主)为妻。

      文忠出生的那一年,是元朝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那时的舅舅朱元璋还是一个只有12岁的流浪少年,过着小行童、游方僧的生活。

      屋漏偏遭连夜雨。当时淮河流域的老百姓不但遭受连年严重的旱灾、蝗灾,又闹起了天灾,瘟疫来了。曾经生机勃勃炊烟袅袅的农村,转眼人烟寥落、鸡犬声稀,显出一片凄凉黯淡的景象。亲戚都比较贫寒,惟有李贞家还能吃得饱饭,经常接济朱元璋,所以朱元璋对李贞一家格外亲厚。

       文忠12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夹缝偷生。就在那一年他的家乡遭到特大旱灾,祸不单行,瘟疫又流行起来,他家所在村子的二百多口,十有八、九死去,保儿的母亲也病死了。保儿的父亲李贞捐出了自己的钱财,杀掉牛和猪,给乡亲们吃,和村民一起守望相助。不久,乱兵入境,李贞只好领着保儿到淮东避难。

       二年之后也就是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农历十一月,李贞听说保儿的舅舅朱元璋在滁州,当了郭子兴的将领,就去投奔。时值兵荒马乱,保儿父子风餐露宿,几次濒临死亡。经过一个月的辗转,终于在农历十二月,文忠才在滁州见到略定远下滁州的舅舅朱元璋。此时张士诚起义,攻占泰州、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祐。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高山戏采访作品专稿‖袁兴荣:曹国公李文忠与高山戏

       保儿见到舅舅朱元璋,想到死去的妈妈,扑在舅舅的怀里大哭。朱元璋悲喜交集,安慰保儿说:“外甥看到舅,如同看到母亲。你已经到了舅舅这里,今后生活就有了依靠,我看你不如随我改姓朱吧!”保儿点头同意,从此,改叫朱文忠。

      朱元璋还请范祖乾、胡翰做朱文忠(李文忠)的老师,朱文忠读书聪颖、敏悟,学东西就好像以前学过一样,通晓经义、能诗善歌。

      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平定江南、征讨北元,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

       明太祖洪武元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41岁的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立世子朱标为皇太子,妃马氏为皇后。其时文忠仅有29岁。

      三十而立。洪武二年(1369年)的春天,文忠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常遇春出塞,逼近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赶走元顺帝。常遇春死后,李文忠受命代替常遇春统率军队,奉诏会合大将军徐达进攻庆阳。行至太原时,获悉太原被围告急,便对左丞赵庸说:“我们受命而来,如果是有利于国家的军务,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而今大同情况紧急,我们可以顺路前去救援。”于是率领军队从雁门关出发,驻扎在马邑,打败北元游兵,擒获平章刘帖木,进至白杨门。当时雨雪交加,军队已经驻扎,李文忠却下令向前移动五里,依靠河水为险阻,自我防固。北元兵乘着黑夜来劫营,李文忠军坚壁清野,岿然不动。天亮时,敌军大至,李文忠委派二营将士,殊死作战,估计敌军已经疲惫,才派出精兵,左右夹击,大破敌军,擒获敌将脱列伯,俘斩万余人,穷追至莽哥仓而返。也就在这一年,明将徐达攻巩昌等地,西、礼、成、徽、凤州归属明朝。

高山戏采访作品专稿‖袁兴荣:曹国公李文忠与高山戏

       次年,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被授为征虏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率领十万人出野狐岭,到达兴和(今内蒙),降服兴和守将。进兵察罕脑儿,擒获平章竹真。驻军骆驼山,赶走平章沙不丁,驻军开平……

      李文忠到京城奉献捷报,朱元璋御临奉天门接受朝贺。大封功臣,李文忠功劳最大,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参与军国大事,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并被授予世袭凭证。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明军分两路伐蜀,一路由汤河率水师沿长江西进,一路由傅友德率步骑兵出秦、陇南下。朱元璋亲自给傅友德说:“若出其不意,直捣阶文,门户即坠,腹心自溃。兵贵神速,患不勇耳。”傅友德引兵出陈仓(今陕西宝鸡),攀缘岩谷,昼夜行军,相继攻破阶州、文州、绵州。当时嘉陵江涨水不得渡,逐削木为牌数千,书攻克阶、文、绵消息,投入江中,顺流而下,下游蜀守军见之皆解体。同年,阶州、文州二州,降州为县,均为陕西布政使巩昌府所辖。

      转眼到了洪武十二年(1379年),洮州十八番族反叛,李文忠与西平侯沐英合兵将其讨平,并筑城于东笼山南川,设置洮州卫。临潭,古称洮州,其历史非常久远。秦为陇西郡临洮县地。汉乃称临洮县,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二月,首置洮州。元、明仍称洮州。地处中国内陆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东邻岷县,北接康乐、渭源两县,与卓尼县插花接壤。还朝后,李文忠掌管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此刻,谁也料想不到,李文忠的生命旅程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五年之后,这位位高权重声名如雷的一代开国将领曹国公,就撒手人寰,化作尘烟……

       洪武十六年冬, 李文忠得病。太祖亲临探视, 并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第二年(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李文忠去世, 终年46岁。太祖亲自写文致祭, 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 谥号武靖。配享太庙, 肖像功臣庙, 均位列第三。

      比照洪武二年(1369年)的春天,文忠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常遇春出塞,逼近上都;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明军分两路伐蜀,傅友德引兵出陈仓(今陕西宝鸡),攀缘岩谷,昼夜行军,相继攻破阶州、文州、绵州的行军线路,李文忠讨平洮州十八番族反叛,武都(唐景福元年将武州更名为阶州)乃为奔袭洮州的必经之地。

       就在这次或许在十年前的洪武二年,李文忠与武都民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让武都人民世代祭祀,并以唱戏的方式纪念至今。原来从武都以北米仓山再向北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行走20多里路程,就到了一个名叫鱼龙的地方。这是一个地处高山之巅占地近200平方公里的山区小镇,鱼龙之名的来源于鱼龙的“窄狭子”。 窄狭子在鱼龙王沟、甘沟、杨坝三村交汇处,此地群山崔嵬、地势险要,最陡峭的两山谷底有一南通康县平洛的狭窄栈道,人称“窄狭子”。

       窄狭子是鱼龙通向外界的一条奇险之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年少从戎、平定江南、征讨北元纵横沙场的李文忠,来到这西部边塞僻远之地,从军事眼光考量,自是欢喜异常。传下军令,便在窄狭子出口之地(“鱼龙寺”修建地)安营扎寨。驻军期间,李文忠在平定匪患确保一方安宁的同时,鼓励当地民众休养生息,发展农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深受民众爱戴。

       政声人去后。鱼龙百姓感其恩威,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寺庙与古戏楼,尊李文忠为“福神”,将其塑像供奉其上,约定在四月十八日即李文忠的生日之时,通过祭祀、唱戏的方式以表追思之情。

      其实,作为明朝开国武将中唯一的一个文化人,他是文武双全,忠厚儒雅,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贯穿了仅有46岁的人生旅程。

      在攻克浦江时,严禁军队焚火打劫, 以示恩惠、信用。义门郑氏避军于山谷, 李文忠将其招回, 并派兵保护。民心大悦。直趋杭州之际, 守将潘元明也降, 李文忠整军而入。潘元明以歌妓相迎, 李文忠便挥军离去, 驻扎丽谯,并下令“: 擅入民居者死。”一名士兵借用百姓炊锅, 被斩首示众, 城中因而井然有序。大军征闽, 平定建、延、汀三州。下令军中收养途中弃儿, 被养活者无数。征讨北元的时候,李文忠便收兵据险, 杀牛犒劳士兵, 将所获马匹释放野外。讨平洮州十八番族反叛,还朝之后,李文忠报告说西安城里的水含有咸卤,不能饮用,请求凿地引龙首渠水入城,以便取水,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闲居家中后, 为人恭敬谨慎, 宛如一位儒者, 太祖十分偏爱看重他。李文忠曾以宾客之言, 劝说太祖少杀戮, 又劝谏太祖征伐日本, 甚至说宦官过多, 并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因此屡屡触犯圣旨, 不免遭受谴责……

      正如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言,居高庙之堂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这样一位心怀天下不以位尊不因功大不以皇亲国戚自居的谦谦君子,怎能不受当代和后世的敬仰和感念呢?

      光阴流转雪落无声间,时光定格在丁酉年2017年农历正月十四的中午,地点在“窄狭子”丘陵河谷中鱼龙镇观音村的村外。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随着鸟的羽毛扑棱棱在空中翻飞,鸡鸣犬吠小孩惊呼,雪花飞舞中的乡路上,白雪覆盖的沟壑间,转过山头,突然一支彩旗猎猎盛大队伍远远走来。彩旗队由身着黑色长衫头戴黑色礼貌的头人引领,并肩同行着一位同样装束腰悬纸马的戏母子,身后数十位儿童、青年男女身着现代服装单列执旗簇拥其后。相距不远,有儿童傩面牛头马面,随彩衣成人傩面七人,每人持一样武器,与关公并排又有黑色长衫黑色礼帽束腰束纸马的戏母子一人。相隔数步之遥,一支清朝官服官帽装束的“把式”队扑入视野,但见男角、女角皆为彩衣……走在前列的全服黄色太平天国式儿童执黄盖伞;其后是一全黄衣状元郎,再后是一全黄衣书童背书箱、提铜锣。跟前身后,有着清朝官帽、黑色长衫、挎白色褡裢如乞者二人,锣鼓者若干。末尾,有傩面笑呵神男角、女角各一人。殿后的是队伍庞大家家闭门户户上锁扶老携幼撵山狗跑前蹿后惊吓的庄前屋后鸡飞马岔驴唤牛哞一脸欢喜的观看队伍……

高山戏采访作品专稿‖袁兴荣:曹国公李文忠与高山戏

      从农历正月初十到十九,鱼龙镇、隆兴乡等乡镇数十个村庄的武都高山戏将轮番上演精彩大戏,古朴高亢的唱腔叫醒了米仓山的春天。

      溯本求源,武都高山戏的传承发展,与古武都是秦帝国的发祥地、氐民族的摇篮地域文化有很大关联。公元前111年,即汉武帝元鼎六年,汉武帝在击破南越后,乘胜进兵西南夷,在陇西郡东南白马氐人活动的地区设置了武都郡,这是武都设郡的最早时间。而氐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在两汉及南北朝时期特别活跃,先后在北方建立了前秦、后凉两个氐人统治政权,又在今甘、陕、川交界的陇南、汉中、广元一带建立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地方割据政权。隋唐以后,吐蕃兴起,氐人居住地区处于唐、蕃争战的中间地带,氐人或同化、或杂居、或退避于深谷大山之中,逐渐退出了历史政治舞台。

        对氐人的生产、生活、风俗情况记载最为详细的是《三国志》卷三十裴松之注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在千、陇左右,其种非一,称盘瓠之后,或号青氐,或号白氐,或号蚺氐,此盖虫之类而处中国,人及其服色而名之也……其俗、语不与中国同,及羌杂胡同,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其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蓄养豕牛马驴骡,其妇人嫁时著衽露,其缘饰之制有似羌,衽露有似中国袍。皆编发,多知中国语,由于中国错居故也。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其嫁娶有似与羌,此盖乃昔所谓西戎在于街、冀道者也。今虽都统于郡国,然故自有王侯在其虚落间。又,古武都地阴平街左右,亦有万余落。”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可我们现在仍然能够在文县白马人的生产生活习俗中,或多过少感受到氐族先民生活的影子。

      武都高山戏,作为武都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同其他剧种一样,也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从远古的祀公舞的孕育,到民间极为流行的“羊皮扇鼓舞”祭祀舞蹈,再到鱼龙“大身子舞”的形成,把式舞的产生,从其表演形式、表演内容服饰文化层面,都具有我国许多地方流传的傩舞特征。至少到了元代,旦角男扮已成定俗。鱼龙祀公舞、大身子舞经过长期的融合发展,也已进入了“历史性的”转型、发展期,这便产生了“鱼龙把式舞”。“把式”一词在鱼龙是对专精于某项技能的人的尊称。就高山戏文化范畴而言,即是对专精于高山戏“跳”、“摇”、“扭”、“摆”的“凤凰三点头”舞步动作做得好的男演员的尊称。男演员(把式)也好,“女”演员(旦角)也罢,人们把他们载歌载舞集体性的广场表演统一都叫“把式舞”,也有习惯称“耍把式”、“跳把式”的。

       明清数百年间,把式舞作为一种集体参与的“狂欢化”文化形式,其发展不只表现在舞步动作的逐步程式化与服饰打扮的别具一格,还表现在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唱词与演出过程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如“过关”、“上庙”、“走印”“圆庄”的神秘意识,“打岔”、“作揖”的优良传统,以及“踩台”、“开门帘”、“送财”等的特色表演方面。

      明朝开国将领曹国公李文忠无意邂逅武都鱼龙,催生了原本有着演故事戏剧表演基础的把式舞表演自然而然地被搬上了舞台。由此,以舞台演出为其主要载体,以演员舞台上的综合性表演为其主要手段,以演出感恩神灵、教化育人的故事为其主要目的戏剧演出,历经了许多年衍变后的高山戏,终于因为李文忠的到来而以新的姿态,栩栩如生情景交融展现在世人面前。

      每年的四月十八日便是一种“神圣化了的时间”,勤劳朴实的民众在这个庄严的、神圣的、令人激动的“时间片段”里,以载歌载舞的程式化表演(把式歌舞)和敷演故事(高山戏)的热闹场面对曹国公李文忠表达敬意。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鱼龙寺的拜神祭祀,与热闹非凡、特色独具的戏剧表演亦让鱼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高山僻壤之地声名远扬。真可谓往昔高山戏流传深闺未识,今朝李文忠催生华夏闻名。鱼龙,成就了曹国公李文忠功业,李文忠提升了武都高山戏的内涵。用时下流行的话语一言蔽之,那就是曹国公李文忠就是武都高山戏的形象代言人。

山与戏的寒来暑往,人与神的日暮晨昏。

       武都高山戏发源于米仓山系深处的武都区鱼龙镇,已有700余年的历史。高山戏从民间祭祀、社火中孕育、演变、发展,口口相传延续至今,内容主要是歌咏生产生活、宣讲礼仪道德、弘扬人间正气。该剧种不仅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中国戏曲研究的活化石。

       高山戏“戏”的来源,大致从流传在民间的口头传说故事、一些民间知识分子从书本看来的故事和发生在当地民间的真实故事这几个方面而来。这些素材,经过“戏母子”加工创造即成为戏曲。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创新,便形成了各自的保留剧目,也就形成了村与村之间各有千秋争奇斗艳的“看家戏”。如像上尹家村的《马成宪讨妻》《白玉霜》《吕大卖妻》,杨坝村的《咸阳讨账》《老瓜贼搬亲》……与秦腔、京剧等剧种不同的的是高山戏没有固定的剧本,从耍社火发展而来,表演程式有“跳”“摇”“扭”“摆”等特点,人们又称其为“耍灯”,正戏之前,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开门帘》,语言采用诙谐风趣的方言和歇后语,乡土气息浓郁,唱腔中衬词“哟嗬咳”……历经数百年多少代民间艺人传承创新,高山戏传统剧目蔚为壮观,竞达数十种之多。《开锁记》进京演出,剧本于1972年9月10日在《甘肃日报》整版刊发;《挡车》参加全省戏曲调演,剧本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由鱼龙上尹家高山戏传承人尹维新改编的高山戏《马成宪讨妻》(后改名为《老换少》)单行本出版发行……

百闻不如一见。

       2017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两天,有幸参与由陇南市文联、武都区委联合组织的武都高山戏文学采风创作活动,亲历了神秘的高山戏演出活动,走马观花观摩了高山戏最早发端于王沟村的鱼龙古庙,观看了高山戏演出,参观了王沟村摆放在村委会大厅里的高山戏戏装道具收藏展,对收藏数百年的手工缝制戏衣、金凤冠、几百年前的演出道具等件件宝贝,刀、枪、剑,秦琼使用的竹节钢鞭,木质做的黑漆刷子,常用衣服蟒、开衩裙、滚身、龙套衣、男女宮衣、道袍、褶子、纱帽、髯口、生角巾等等宝物,“戏母子”(传承人)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身同感受了观音村高山戏中大身舞和把式舞敬畏神灵的神秘氛围,触摸了秋林坪村高山戏节目中反穿皮袄氐人舞蹈的神韵……

      距王沟村委会仅隔着一条小溪,河岸边浅山旁,几栋灰墙青瓦发黄的木门木窗屋脊坐着“猫、羊、猪、鸡”吉祥走兽的至少百年沧桑的古民居,默默见证着久远的历史。莫非他的主人,就是当年穿戴过这些古戏装的“戏母子”,抑或孔武有力精神抖擞的“把式”,或是风摆杨柳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旦角?

      农耕社会时期,民众自给自足,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春种秋收,冬天农闲时节,暖阳或雪花飘舞间,在“戏母子”言传身教之下,研习剧本,比划动作,推敲用词。绝大多数男女老少都蛰伏在家中,游走在打麦场边,活蹦乱跳在戏台之上,一声能叫喘,见面在眼前。当然经济那时都不宽裕,一旦确定下来当年要演出,你五元,我十元,众人拾柴火焰高,戏衣添置了,锣鼓家什更新了,出灯、园庄、上庙、开门帘,凤凰三点头,娱神娱己,将一年单调乏味的乡村年事张罗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时代,一个村子要张罗起来高山戏演出,最基本的一点组织队伍就成大问题。年一过罢,几乎每个村子情况大同小异,男女一个个像出窝的鸟儿,“哗”的展翅一扑棱,四零五散各奔西东了。上班的、上学的各自去忙了,出门挣钱的人,不是南下,就是北上;村子里晃悠的只有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以及看门的狗、叫鸣的鸡、年年耕种的洋芋地,和飞不走的丘陵、杂灌林木、淙淙溪水和蓝天白云……山寒水瘦瑞雪飘舞年关将近之际,裹着厚厚棉衣拽着拉杆箱的男女一个个走向高山之巅归巢了,即使有能人大户慷慨解囊,捐资筹办高山戏演出,可彩排操练黄瓜菜早凉了,时辰不等人,戏母子不是年事已高,就是悄然作古,后继乏人后继无人了。地处“窄狭子”的王沟村已有17年没有举行过高山戏演出活动,而在高山戏广为流行的隆兴乡苜蓿村已经有20年没有演出过。20年,整整一代人,他她(们)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不曾见识过高山戏是何方神仙,不敢想象有多严峻。

      幸运的是在这太平盛世重视文化自信的当下,有那么一拨人为传承保护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山戏,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多方奔走,使这一中国戏曲研究的活化石浴火重生,大放异彩……

      情不自禁,2017年的元宵节我们在高山之巅的武都鱼龙镇度过;喜上眉梢,鸡年的元宵节我们在高山戏的故乡锣鼓家什的铿锵声彩旗猎猎中如痴如醉……

      山欢水笑人乐!

      一个个村庄向阳低洼温暖的树木开始返青,一栋栋炊烟袅袅的农户院墙上的迎春花含苞欲放。

      锣鼓的铿锵在波涛般的大山中回荡,古朴高亢的唱腔叫醒了米仓山的春天。

高山戏采访作品专稿‖袁兴荣:曹国公李文忠与高山戏

      阳光灿烂,彩云灵动,鸟鸣枝头,山路弯弯。回城的路蜿蜒曲折,回城的路平坦顺畅。车子如同飞翔的小鸟,从高山之巅滑翔到山腰、沟底,滑翔到成武高速公路上……

      恍惚间,器重深沉而宏达,颇好学问通晓经义,诗歌雄浑可观文武双全的明朝开国将领曹国公李文忠,脚踏祥云,吟咏着诗作飘逸而来——

发龙湾书怀

白云起钟山,盈盈彻九天。

潮平渺空澜,风起浪涛前。

扬帆如骤马,瑞雪应丰年。

步出金门外,心怀渭阳川。

题金山

春草绿漫漫,长江豁平路。

金山镇中流,万古为砥柱。

独立天地间,日月常回互。

送武林守帅

前官守清洁,去后留仁声。

雁门用李牧,致使匈奴倾。

李靖讨单于,一举阴山平。

君昔治吴越,至今湖山青。

寄延安侯

君久戍颖水,我驻凤凰州。

遥望云山远,一别如三秋。

高堂有慈亲,日夕倚门忧。

君母即我母,思子何时休。

      ……

      天人合一,人神感应!

      我们有机会一定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玄武区太平门外蒋王庙街6号拜谒您的灵寝,感念您的恩德;也虔诚期盼您能到您的第二故乡武都区鱼龙镇回家常看看,这里已是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曹国公李文忠,您就是武都高山戏的形象代言人。

      在您“福神”的庇佑下,高山戏这一地方剧种,中国戏曲研究的活化石,正以春天惊雷的迸发之势,古朴高亢的唱腔叫醒了米仓山的春天,叫响陇南政通人和圆梦小康的春天!

高山戏采访作品专稿‖袁兴荣:曹国公李文忠与高山戏

摄影:李如国

作者简介

袁兴荣:男,甘肃康县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影视作品《山那边是山》《生死不离》《圆梦指甲山》等在央视八套电视剧频道、六套电影频道和甘肃卫视播出,二十集电视剧本《茶树村》获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首批资助,现供职于陇南市直机关工委。

【编辑 赵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