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中国道路中国梦·不负嘱托更奋发⑨)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考察时看望慰问群众。于是我和妹妹萌生了一个想法,给总书记写一封信,汇报为国守边的经历体会和家乡的发展变化,表达同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报答党恩的决心。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总书记在回信中嘱托:“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这是对我们家几代人坚守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极大鼓舞。
守边的路不好走。在我年轻时,玉麦还没有通路。1988年,我当选为玉麦乡乡长,为了冬季的物资补给,常常费尽心思。去外边采购,需要翻越日拉山时,我们得穿上特制的长筒牛皮靴,以防雪透进来把脚冻坏,一个冬天要走坏好几双鞋子。我们在凌晨最冷的时候出发,这样遇到雪崩的概率会更低。翻雪山过程中,有时头上是悬冰,脚下是悬崖,赶着一队驮东西的牦牛,心里十分害怕。但我知道,我运送的是全乡的希望,所以还是硬着头皮走了过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季保通的柏油路全面通车,我们去县城或者其他地方,再也不用徒步翻越雪山。国家电网进驻,家家户户还实现了WiFi覆盖。如今,玉麦乡常住人口也多了起来,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848元。来玉麦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哪怕路途遥远,不少人也想来这里看看。我父亲的旧居也被改成了展览馆,用来展陈玉麦人的守边故事。
对玉麦人来说,巡边守边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兴边富边是共同期盼。我的大女儿巴桑卓嘎毕业后回到玉麦就业,侄子索朗顿珠是玉麦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现担任玉麦乡玉麦村第一书记。和他们一样,很多年轻人成为建设玉麦的有生力量,担负起爱国守边的光荣使命。不仅如此,现在玉麦还有很多搬迁来此的居民,他们的到来让玉麦有了更多人气,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
为国守边,是我一生的事业。现在年龄大了,巡边路快要走不动了,但我会继续做好爱国守边精神的传承工作,多给大家讲讲红色故事。这里是家之所在,也是国之所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能把玉麦乡建设得更美好,把祖国的边疆守护好。
(作者为“七一勋章”获得者、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村民,本报记者徐驭尧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25日 05 版)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