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四轮驱动”提升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水平
武都区紧紧围绕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立足城市社区实际,完善治理体系,突出治理重点,创新治理方法,“四轮驱动”助力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水平再提升。
党建引领把牢治理“方向”。健全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及时吸收162名驻区单位、“两新”领域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委员,示范带动辖区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持续强化组织实施、资源配置和督查指导。深入开展“双报到”活动,组织6800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推动210个驻区单位与社区开展“契约化”共建,建立双方需求、资源、项目清单,双向认领、双向服务,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双报到”全过程,开展服务活动500多场次,帮办实事1100余件,推动党建资源、文体设施、公共服务与社区共享。积极探索网约车司机、货运司机、外卖送餐员、快递员等新业态党建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新兴领域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网格管理加大治理“马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抓领导、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五级网格员管理机制,优化城区网格设置和人员配备,真正将基层社会治理“千条线”纳入“一张网”,构建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一“网”兜起大小事的基层治理体系。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把城区划分为1152个网格,设立875名网格长1312名网格员,实现了网格覆盖无漏洞,网格管理无死角。建立健全无缝对接、上下联动服务体系,规范网格长(员)联系户微信群,在开展疫情防控、矛盾化解摸排、惠民政策推广、治安联防、应急联动等工作时,做到第一时间接收指令、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第一时间响应服务需求、第一时间核查办理结果,切实提高了网格服务效能。
三治融合点燃治理“引擎”。紧扣“党建是核心、自治为依托、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总体思路,把党的领导贯穿“自治、法治、德治”全过程和各方面,结合“党群活动日”制度,引导群众开展说事活动,通过“说事、议事、评事”活动,提高群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群众自治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大力开展法治教育,全面推进“八五”普法工作,积极创建“法治示范小区”5个、“法治广场”8个、青少年法治实践基地2处,使法治宣传深入人心。全面推进“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和法律援助工作,为55个社区签约法律顾问,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矛盾化解“三联调”协调联动机制,不断增强群众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区范围开展“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建设文化长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文化阵地58个,开展道德文化讲堂500余场次,播放红色影片10余部,受众1.6万余人,不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
智慧服务激发治理“活塞”。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作用,统筹城区“雪亮”“天网”以及小区物业监控等社会监控资源,建成集高清视频巡逻系统、无线对讲调度管理系统、高空瞭望云平台、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数字化监督平台为一体的网格化管理中心,社会治理的精度和城市运行效率显著提升。以城市管理智能化为牵引,推行“互联网+智慧警务”工作模式,着力创建“智慧安防小区”,在江北街道龙吟水郡建成智慧小区,长安豪庭、兆庆家园等人口集中的20个居民小区安装人脸识别门禁、一键报警、小区周界报警、高空抛物监测预警、单元门禁、车辆管理等智能化设施,有效提升了小区治安防控能力。建成集法治宣传、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安置帮教、司法鉴定、社区矫正等“一站式”法律服务中心。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简化办事流程,实行“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腿、群众零跑路”。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