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打通“堵点” 办好群众实事
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
连日来
武都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
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不断延伸服务触角
将为民服务贯彻到每一项行动中
疏通群众心中“堵点”
扎实推进办实事、办好事
强化技能培训 提升群众致富能力
近日,在武都区一家大型建筑企业的工地上,来自武都区龙凤乡的张强正动作娴熟地操作着电焊机,但在三个月前他还是一个缺乏技能的低收入群体。
“原来打零工,收入也不怎么好,有活了挣点小钱,没有活儿了就在家闲着,一个月下来最多一月挣一千块钱,现在政府培训了这项就业技能,我学了电焊工这个技术,还给我找了一份工作,收入也越来越好,现在我一月能收入6到8千块钱,日子也越过越好。”张强高兴地说。
近年来,武都区按照培训对象精准、目标精准、需求精准的要求,协同有资质的就业培训机构,根据用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将“端菜式”培训转变为“点菜式”培训,最大限度满足劳动者意愿。
“我们目前主要针对就业比较困难,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根据群众就业创业需要开展技能培训,对培训合格的,上报劳务部门推荐就业,我们还定期通过对参训人的回访,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对技能掌握不熟练的针对弱项进行再提升,确保他们每个人都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增加收入。截至目前,我们已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000余次,参训人数近5万人,通过推荐就业2万2千余人次。” 陇南市陇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副校长胡团辉介绍。
“四好农村路”打通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
青山、绿水、小桥、人家,在如诗如画的风景中,一条条整洁宽阔的农村公路蜿蜒而行,通向群众增收致富之路。
近年来,武都区结合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和民生事业等重点内容,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农村公路主干道,实施好通自然村、窄路面拓宽、危桥改造等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要想富,先修路”。如今,行走在武都区各乡镇的农村公路上,放眼望去,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通村公路四通八达,一辆辆小货车、小轿车、摩托车满载着农民致富的期待和丰收的喜悦在来往如梭着,勾勒出一幅幅农村的繁华美景。
“在过去,尤其是夏天,我们只能步行去赶集卖花椒,遇上雨天更糟糕,有时候去迟了,花椒就卖不上好价钱。现在路通了,宽敞了,无论干什么出门都方便多了。”武都区蒲池乡杨家边村村民刘三才这样说。
武都区农村公路建设,形成了结构合理、等级匹配、安全便捷、绿色环保、客运能力显著提升的内通外联交通新格局,并积极落实各相关法律条例,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建立“政府负责、部门执法、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以“便民惠民富民利民”为主线,以“农村公路 ”发展新模式带动农村公路沿线产业发展、生态宜居、文化兴盛、百姓增收,“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多举措 为农民增收“搭桥铺路”
近年来,武都区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为民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力推进“政策惠农、技术富农、干部助农”三大举措,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为农民增收搭建“致富桥”,铺就“致富路”。
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武都区支持粮食生产一揽子政策,并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不断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支持农民外出务工,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同时,紧紧围绕农民所需和市场导向,通过科技下乡、现场培训、田间指导等形式,使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夯实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
今后,武都区将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拓展农民家庭经营净收入空间;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收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稳定和加强农民种粮补贴,加强民生保障力度,着力增加转移收入。
蔬菜大棚透生机 产业兴旺促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武都区紧紧围绕兴产业、促就业、带民富的要求,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蔬菜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助力乡村振兴。
初冬时节,在石门镇青陇现代化农业产业园,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务工人员正在采摘、分拣、打包、搬运、装车,在他们的辛勤劳作下,一捆捆翠绿诱人的小油菜即将被送往不同的蔬菜市场。
蔬菜大棚的工人们也在种菜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种植蔬菜的“良方”,经过他们的科学管理,一座座蔬菜大棚早已成为了他们增收致富的“聚宝盆”。看着长势喜人的各类大棚蔬菜,青陇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的务工人员说:“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蔬菜产量不断增加,这几年效应也不断增多,越种越有信心了。”
近年来,武都区始终把培育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助推乡村振兴的拳头产业,按照“扩容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持续增加技术投入,不断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推广落实集约化育苗,及时调整种植品种,优化种植结构,不断提升蔬菜品质,逐步走出了一条发展蔬菜种植、振兴乡村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弹好冬日“五部曲” 奏响困难群众“幸福乐”
近日,马街镇通过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市、区党代会和“两会”精神,以思想引领实践,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贴近困难群众,用实际行动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走访慰问曲。镇党政班子进村入户,通过向群众解读惠农、惠民政策,使困难群众了解党的政策与关怀,并且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对困难群众生活状况进行深入细致了解,切实倾听真声音、了解真期盼、解决真问题。
眼部关爱曲。在镇党委积极协调下,眼科医院医生上门为行动不便老人做眼部免费检查,医生详细询问每一位老人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通过仪器检测眼部健康状况,对老人们询问的各种症状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并给予合理的健康宣教,提出治疗建议,受到老人们的热烈欢迎。
爱心理发曲。爱心理发员积极为村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残疾人等提供免费理发服务活动,切实改善困难群众的精神面貌,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
温暖过冬曲。为确保特困老年人安全温暖过冬,镇党委政府配齐火炉和煤炭,由村“两委”送上门,寒冷的大地处处爱心涌动,暖意融融。
技能提升曲。为提升困难群众劳动技能水平,缓解就业压力,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开展劳务技能培训,拓宽群众就业增收致富渠道,严格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村”的总基调,谱好乡村振兴开篇曲。
“枫桥经验”巧借鉴 为民解忧又解怨
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传承“枫桥经验”,武都区从“情”“理”“法”三方面着手,及时发现苗头隐患,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调处、早化解,让居民群众由“糟心”变“顺心”。
以“情”动人。武都区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举办法律法规、居民公约、移风易俗等宣讲活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加强和群众之间的交流,让乡风和谐、敬老爱老、互帮互助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干部和群众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减少居民之间发生矛盾纠纷的可能性,提升了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靠“理”服人。各社区党组织与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走访入户、定时访谈等形式走进群众,了解民意。以谈心事、建信任、讲道理“三步走”方式逐步感化疏导,以理为线,让群众有理可依,心服口服,并最大限度的满足当事人合理诉求,防止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
用“法”育人。社区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方式开展多次法治宣传工作,“线上+线下”同时发力,最大限度的让群众学法、懂法、用法。并依托志愿服务队向辖区居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群众法制意识。通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专业调解密切衔接、联动联调,令矛盾纠纷经过社区、片区、街道三级过滤后,实现“小事不出社 区,难事不出片区,大事不出街道”。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的幸福列车
当脱贫攻坚遇上乡村振兴,裕河镇清醒的认识到,乡村发展不仅要“温饱”更要“环保”,秉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裕河镇既注重“里子”又追求“面子”,走出了一条双赢的路子。
近年来,裕河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劳务输转、易地扶贫搬迁、兜底保障、生态补偿、电子商务等措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重大成效。
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着力聚焦“三类户”、深入了解经济收入构成、“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就业务工、子女教育、身体健康及政策落实等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引导他们自立自强,不等不靠,积极发展生产,努力就业创业,稳定增产增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茶是大自然给裕河人民的绿色馈赠。作为甘肃茶叶三大产区之一的裕河,目前全镇茶叶种植总面积达到1.8万余亩,丰产茶园1.3万亩,年产量达6.5万余斤,茶叶总收入达650万元。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逐步解决“产量低、加工难、销售难”的难题,带动贫困户298户1182人,户均茶叶收入达到5000元,经济效益逐年提高,现在,裕河茶叶已成为裕河一张靓丽的名片。
裕河镇将坚持标准,继续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推进茶园示范点建设,实现种茶、卖茶到看茶、品茶的转变,走出茶旅融合的好路子,以产业振兴带动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
裕河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随着2020年成功举办首届乡村旅游节,裕河的旅游知名度越来越大了。在这里,春看山花烂漫,夏瞧流水飞瀑,秋观云海山色,冬赏腊梅飞雪;在这里,吃农家饭菜、观村落茶园、住栖迟民宿、购土特产品、逛自然山水,欣赏”生态绿色、山水自然”的美景,体验登山巅、赐八福,祛三忧的豪迈,与金丝猴零距离接触的乐趣, 漫步于古村落,流水听风,演绎鱼甲土酒喝英雄豪气,金丝崖蜜尝生活甜蜜,一碗清茶亦能醉人的“三碗文化”故事,寻找最原始的乡村风光。
裕河镇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全力破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难题,完成庙坝村、范家坪村105户456人易地搬迁,努力解决后续产业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活动需求丰富多样、民生改善成绩可喜,真正让搬迁群众乘上开启新征程的幸福列车。
通过全域无垃圾、“厕所革命”、拆违治乱,极大地提升了全镇的人居环境,共拆除危旧房277户948间、残垣断壁423米,复垦土地56.2亩,干净、整洁、美丽、绿色的环境扮靓了整个小镇,形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新风尚。
如今的裕河,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百姓钱袋子更“鼓”了,4G网络触手可及,马桶已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属,曾今为生计奔波的宝妈们也跳起了广场舞,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
整治农居环境 让乡村宜居宜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走进鱼龙镇宁家山村,处处都是这般诗意的景象。
“我19岁就去青海铁路上工作,记得以前的宁家山村又穷又苦,许多房子很破旧,经常漏雨,道路是土路,一下雨就没法走,现在房子重建了,道路修通硬化了,墙面也亮化美化了,戏台、广场、凉亭的修建,为老人和小孩提供了休闲纳凉的好去处。”退休后回到宁家山村的宁老先生说。
自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武都区扎实推动乡村建设,努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紧扣特色产业、生态、文化“关键词”,坚持一村一景、一村一貌、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一大批美丽乡村在绿色发展中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的深度融合,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以前家里用的是旱厕,每到夏天就蝇虫满地,臭气熏天,不方便也不卫生,改成水厕后方便多了,轻轻一按水就冲走了,既干净又卫生,现在的厕所,美得很!”
小厕所、大民生。武都区将“五看五比五促进”工作思路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相结合,始终把“厕所革命”作为重要民生实事,不断探索,立足机制、文化、亮点三大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真正将暖心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随着武都区农村改厕工程的深入推进,不仅补齐了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更让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让广大群众树立了讲文明、讲卫生的意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
加油站开展“油品+商品”联动促销活动
为统筹推进促进消费与繁荣市场,多措并举提振消费信心,深化消费潜力,释放消费需求,扩大居民消费规模,努力为民办实事,武都区各加油站响应政府“百万钜惠,乐购武都”消费促进月活动的号召,纷纷开展各类促销活动。
近日,城区各大加油站于12月10日起开展促消费活动,一次性消费满100元补贴20元,一次性消费满200元补贴40元,通过优惠活动,不断激发消费潜力。
据悉,今年来为促进消费回升,武都区按照“政府补贴、商家让利”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联盟、企业主体作用,利用各类促消费活动,采取有针对性促进消费保障政策,统一策划、统一宣传,形成部门联动、行业联动、企业联动的消费格局,发挥消费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有效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武都区各大加油站立足实际,响应政府号召,秉持着利民、惠民的经营理念,开展成品油促销及油品、非油相融合,通过打折、返现、满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加油站“油品+商品”联动促销。
综合整理:周红霞
监 制: 张文斌 审 核:张秀兰
责 编: 王肖晶 编 辑:赵春兰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