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米仓红石林景区文旅融合点亮“诗和远方”
米仓红石林景区位于陇南市武都区安化镇以东的大鹿院村,距离镇区15公里,海拔1900m,年平均气温16.4℃,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是北峪河流域一道天然生态屏障。
近年来,安化镇以乡村振兴为抓手,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米仓山生态自然资源、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强化系统思维、整体观念,科学规划设计,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如今,米仓红石林景区的打造已初具规模,成为周末、假期休闲娱乐、观光旅游、感受田园风光的最佳去处。
高起点规划 打造乡村振兴领高地
规划引领发展,如何用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安化镇邀请国内具有资质知名度的旅游公司就米仓红石林景区系列进行整体规划,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旅游开发等措施,立足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汇聚农家客栈、美丽乡村、儿童乐园等资源,按照春天踏青、夏天避暑、秋天观露、冬天赏雪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一条以汉王万象洞、佛堂寺、龙凤明山寺、安化米仓红石林景区、马街五凤山为重点景区的自驾游旅游环线。
分节点实施 建设美丽武都后花园
依托“杨六郎”征辽途径米仓山为历史背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安化镇在景区建设过程中不断文化内涵,通过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分期分批分节点实施,建成了以“杨六郎”征辽途径米仓山为历史背景的文化广场及浮雕文化景墙。雕像栩栩如生,广场旌旗飘扬,重现当年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磅礴气势。
建成了以“魂归米仓”为主题的镇区观景台,居高临下,俯瞰镇区全貌,高楼耸立,街道井然有序,新镇区建设如火如荼,绘就的蓝图已然成为了现实,俨然成为北峪河河谷上一颗璀璨明珠。
建成了以体验乡土情怀的米仓山观景写生平台,伫立其上,美丽乡村大鹿院村尽收眼底,屋舍俨然、巷道整洁,灰墙黛瓦、炊烟袅袅,感受下田园的安逸时光,予写生创作者以最佳视角。网红娱乐场也已竣工投入运营,成为众多游客打卡之地。
巍峨的红石崖下,苍松叠翠,蜿蜒的林中栈道直抵山顶,精致的凉亭点缀其中,虫吟鸟鸣,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松香,漫步其间,远离城市的喧嚣,倍感幽静、清新。
景区风车长廊让你体验“时空隧道”之美,百亩花海、金黄的稻草人、翩翩飞舞的蝴蝶,演绎成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风情画,是摄影和短视频爱好者的天堂。
简约古朴的小木屋静坐红石崖下,优质的休闲娱乐、住宿环境,住在这里,感受米仓山的晨光晚霞,月下池塘,体验独特的乡野风情。
为进一步提升景区综合服务品质,丰富景区元素,建成极具特色的景区入口、便捷的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又以聚集的农家乐优势,在享受到独特的视觉盛宴同时又能满足舌尖味蕾,共同铸就大美武都后花园,谱写魅力安化新篇章。
市场化管理 开创乡村旅游新胜境
为加快景区建设和规范化运营,坚持市场化管理。安化镇多方筹措资金,积极争取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0万元,整合村集体经济资金80万元,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的方式,引进企业,采取公司化经营,与大鹿院、李家庙村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为村级分红15万元(其中大鹿院村9.6万元,李家庙村5.4万元)。作为村集体积累,不但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带动脱贫户参与景区中的农家客栈、花海等景点的管护,解决了无法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进一步增强了乡村旅游创收致富能力。
集中对米仓山区域广告牌匾统一设置,依法拆除破旧废弃广告牌匾。通过协调金融机构,采取授信贷款的方式对米仓山17家农家乐进行了升级改造,并成立了米仓清韵农家乐协会,协调餐具消毒公司提供以“米仓清韵”为主题的统一餐具,极大的提升了餐饮、客房和服务水平。定期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确保游客饮食安全。
通过米仓红石林景区的实施,吸引城市居民通过自驾游等方式到米仓山片区旅游观光,带动了米仓山系的旅游、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一系列发展。
在文旅深度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安化镇将按照市区党代会和“两会”精神,推进乡村旅游全面提档升级。
如今的米仓红石林景区,如婉约的世外桃源,任你看青山绿水,听幽林鸟语,在潺潺流水中,滤掉喧嚣与聒噪,“归园田居”将唤起市民浓浓的乡愁。
监 制: 张文斌 审 核:张秀兰
责 编: 孟涛涛 编 辑:赵春兰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