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武都:驻村帮扶,以真心换真心

    2021-10-12 16:59:23  作者: 来源:

蒲池乡沟底村是我局的帮扶村。2020年年底,我被局里确定为驻村帮扶队员,2021年4月兼任第一书记。

驻村近一年的时间,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在队员们的帮助下,由不清楚流程,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无从下手,到现在对于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够按方案实施,感受到自身的变化也是比较大的,驻村肯定更辛苦,经常加班加点,特别是疫情期间,基本上没有休息,组织联防联控、上门宣传等,什么都干过。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我想起两节期间给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送温暖时,当我们手提物品从村东送到村西,又从村南送到村北,尽管有些累,但比起那些老人和小孩子流露出的憨憨的笑容,我们中的任何人都觉得非常值。说起自己的一点经历,要从四个一开始。

一台账

驻村以来已经接近两个月,我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

经过国家数年精准扶贫之后,村民的生活水准和村内公共设施完善程度上了一个台阶,这是喜人的。但在与村上的干部和村民交谈以及个人实际考察过程中,发现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仍然集中在公共设施完善程度上。

沟底村从国道接入村落的道路基本没有问题,虽有修缮问题,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现在的主要问题已转化为:田间道路至今没有打通,对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借着陇南大红袍名满天下的原产地红利,沟底村村民致富的主要产业就是花椒,据不完全统计:家家户户年大红袍产出平均800斤以上,按照最低市场交易价格计算,户均收入50000元以上,这些收入为村民的基本生活加上了一道“保险杠”,为已经实现的小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有一个特殊的村情:村民居住地与花椒地距离太过遥远,生产地与生活地最远的距离达到15公里以上。这段从生活地到生产地的距离基本上只通马驮人走田间小路。导致在施肥期间只能靠马驮人背运输肥料、在花椒采摘期很难雇到小工采摘花椒(小工嫌弃路远,走路太累人),而且在下雨天田间小路泥泞不堪,容易摔伤人,农户赔偿小工医疗费等事件时有发生,村民对此苦不堪言。

因为开通这条通三轮车的通田公路花费巨大,村上多年多次上报乡政府,均因资金问题搁浅未决。村民谈起这个问题对我们帮扶队抱有极大的期望,希望我们能够协调各种关系能够解决这个难题。此时此刻,我深深地理解“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俚语是多么地有道理。

尽管我们单位的领导对帮扶工作使出了全部的力量,多次表态“只要为群众办实事就全力以赴地支持”,然而,我又何尝不知单位的苦衷和难处?这是帮扶单位倾全单位所有财力也不能够解决的事,何况还有局里其他三个帮扶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单位用钱去解决。好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实施,搭弓待发,我想,借着乡村振兴这一东风,这个问题定会能够解决。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先行,包括通田公路、厕所革命等等问题,仍然是振兴的前提和不二法门。现在家家户户基本都有农用车,通田公路的实施定会让村民的生产生活方便程度得到极大改善。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在组织的领导、指导和支持下,全面梳理村里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账,这是驻村工作的一项基本工作。

一盘棋

今年4月,组织找我谈话,要求我担任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当时虽然有些怕苦,但也没有犹豫,一句“乡村振兴是党的伟大事业,当义无反顾”,就算应承了下来。

承蒙组织厚爱和支持,一个多月来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也零零总总地为群众办了一些事:从宣传法律,到调解矛盾,再到义务劳动;从动员村民接种疫苗,到争取修通道路;从自己动手焚烧垃圾,到商议为公厕清理卫生等。

第一次使用村上的高音喇叭宣传国家防疫政策,动员村民积极接种疫苗的那一刻起,我有了一种“村长”的感觉。说实话,这种感觉从未曾有。由于以前干的是律师,都是一些具体的个案,这么事无巨细地参与、主持管理一个村庄还是“大女子坐轿——头一回”,新鲜、兴奋而又感到有一定的担子,不敢心存丝毫侥幸。村情千变万化,就看我们帮扶的思路赶上赶不上。

记得前段时间发现一户村民,多年未硬化院面,每逢下雨泥泞不堪。听说村民儿子的对象来过一回后因土院陷了高跟鞋,第二日便拜拜了。于是,便和帮扶队的松柏一块儿去商议院面硬化问题。开始,听说帮扶队要给水泥、沙子等物资,村民便一口应承下来,说马上硬化。不料第三天便变卦,说是现在硬化了,将来还要修房,没有作用。况且, 从山底运上水泥、沙子还要掏运费,请人干活还要掏工钱,算了。其言外之意,我们应该帮扶修房。

随后,同村村民对我私下说:人心不足蛇吞象。那户人之所以至今土院面,懒是一方面的因素,经济只是非主要因素。况且那人还有借此故意装穷的意思。我才恍然大悟。看来,工作中依靠群众及其群众的智慧确实是一大法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实施乡村振兴是农村头等大事。我认为乡村振兴,首先要振兴村民的精神贫瘠和思想落后。这是个大课题,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我想着下一步应当从文化宣传入手,搞一些放电影、广场舞等集体文化活动,一点一点地让村民接触现代文化和生活,树立正确的三观。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在服务中树立全局意识,力求实现多方参与、互利共赢,使得多方联动具有更高的互惠性、可持续性。

一份报告

武都区司法局驻沟底村帮扶队关于构建“村级健康文化生态”活动的报告

乡党委、政府:

新一轮驻沟底村帮扶队已驻村一季度,通过三个多月的驻村生活,帮扶队发现:村民在奔向小康生活大道、物质生活取得较大改善的同时,文化娱乐生活略显苍白。由于缺少健康、积极的文化生活,尚未建立起本村特有的健康文化生态。闲暇之余,仍以议论“张家长、李家短”、喝酒打牌等作为消遣方式,极易形成负能量,从而整体影响村风村貌以及本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这一思路已被国家以法律形式写进了《乡村振兴促进法》中。为了将这一国家战略具体落实到村,我帮扶队拟长期开展“构建本村健康文化生态”活动,活动拟从四方面展开:

一、引导村民开展积极的文娱活动,主要以广场舞、歌咏比赛等群众活动为主要方式。

二、宣传法治文化,以播放法治影视、法治宣传短片为主要方式,提升村民法律素养。

三、宣传党史知识,以播放革命题材影视为主要形式,培养村民爱党爱国的情怀。

四、加强群众体育活动,拟建立羽毛球或篮球场一个,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活动开展设备方面,目前帮扶队已想办法筹措了高档音响一套,用于

群众文娱活动。目前还缺播放影视的投影仪一台、体育器材若干。投影仪拟从我们帮扶经费中支出;体育器材,帮扶队拟通过当地党委、政府联系文体局解决。

以上活动请领导批准并予以物资支持。

区司法局驻沟底村帮扶队

2021年7月13日

一片情

每次到驻村之地都会有新的喜悦和新的收获。沟底村王老汉儿子和儿媳生下孩子后远走他乡。17年来,孩子的父母杳无音信,不知死活。王老汉则经历了丧偶、年过八十的两道大坎。一面给孙子做饭,一面还要务农,靠花椒收入给孙子攒求学的费用,生活过得很是不易。虽有两个儿子孝敬,但面临着上孙子上高山面临高考和自己一天不及一天的身体双重压力,甚感无助。了解清楚政策后,我立即与村委书记商量,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为王老汉的孙子申报了孤儿救助,今天这个事情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王老汉上学的孙子享受上了党的好政策:每月可以领取1000元救助。听班主任讲,孩子考上本科院校是大概率事件。这1000元基本解决了孩子的生活费,“吃穿不愁”,将来孩子的学费再用助学贷款、我们帮扶队再给想办法帮一下,一切都不是问题。说到这儿,王老汉兴奋异常,连连夸党的政策实在太好了,完全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要不然仅凭他的一己之力几乎不能完成供孙在上大学的任务。临了,还默默地唠叨了一句:就是我不在了,孩子的读书成人也没有问题。故事固然完了,但我深深感到:生活在当代的我们,经历的生活,享受的幸福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先祖几千年前的政治理想,我们党居然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实现了!这令生活在盛世之下的我们何等自豪,何等荣耀——无饥馑困扰,无战争之难!众悦即为盛世之悦。愿天下再无贫困,再无孤苦。

9月份,驻村队员松柏向我建议:“双节”(中秋和国庆)来临之前,咱们是否自筹资金搞一次“留守老人”的关爱活动?在节日中为他们送上祝福。两人一拍即合,立即着手筹办,并且商议将慰问人群扩大:在中秋节先搞一次慰问70岁以上的老人、五保户、边缘户、孤儿等的活动;国庆节利用孩子放假,再搞一次关爱“特殊儿童”(包括父母离异儿童、留守儿童)的活动。中秋放假期间,我们当地支书,组成“联合慰问队”,对已经统计出的34户特殊人群逐户进行了慰问。

虽然只是一两盒小小的“月饼”,但我们代表组织,体现出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到当地村委和帮扶队对群众的关爱。期间,由于一户叫巩郭女和王恩义的老夫妻长期高血压,体弱多病,我细心的爱人还同时为他们准备了二百多元的降压药、感冒药等。两天半的时间,我们从村东走到村西,又从村南走到村北,慰问中的一个细节我至今难忘:当我们把月饼送到一位八十七岁的王聚财老人手上时,由于儿子长期出走新疆,经常只有一人,老人眼中居然浸着泪花,默默地说了一句:“我儿子都没有给我买一斤月饼。”

声音虽小,但我们真真切切都听到了。几人瞬间泪目同时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我们虽然平凡,能力亦有限,但需要我们去做的还很多,很多。

撰稿:李军平 王瑨帆


监 制: 张文斌 审 核:张秀兰

责 编: 孟涛涛 编 辑:田 倩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