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这是武都城市脉动的声音
曾经的武都区在城市建设上,处于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慢、困难多的状态,由于早期规划不完善,控制不严,建设随意性较大等原因,影响了城市整体发展布局。
近年来,武都区按照“水系五城、绿满两岸”的城市空间布局,坚持“工业发展、农业调优、旅游带动、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的工作思路,不断拓展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交出了一张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答卷。
走进武都,山脉纵横,河流相依,如果说大山带给人们深沉,流水则让人灵动。白龙江是一条养育了武都儿女的母亲河,在城市建设中,武都区一手抓河道治理,一手做足水文章,通过拆除白龙江沿线35块大型单立柱广告牌、采砂船,整合原有湿地、滩涂、冲沟,建设拦水坝、水栖景观,逐步提升水系生态廊道。开展滨江湿地综合治理,江南水畔公园建设,着力打造城市海绵体,恢复水清岸绿的旖旎风姿。
滨江生态湿地公园、钟楼公园、吉石坝植物生态观光园、江南公园…...让城区形成了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春的景象。吃过早饭,滨河新城小区居民杜涛和邻居相邀一起到附近的湿地公园健身。今年64岁的杜涛是土生土长的武都人,他告诉记者:“以前想要去公园,选择性太少,如今不一样了,短短几年时间,武都就先后建起了多个公园,前脚才出家门,后脚就进了园门。”
如今的武都,山、水、城融为一体,犹如一幅曼妙多姿的水彩画,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多年来,武都区先后荣获“最美中国·目的地城市”、“最美中国·生态、自然旅游城市”、“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区”等荣誉称号,一首青山绿水的生态文明乐章正在武都大地奏响。
从地质学角度看,白龙江河谷是全国有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西起两水东至汉王,依武都城区延绵的南北两山分布着大大小小的16条泥石流沟,时刻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治理是防患于未然,植树造林则是功泽于后世。
近年来,武都区委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多措并举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以“栽种结合、上下结合、大小结合、乔灌绿相结合”的措施,久久为功,常态化开展市区直单位及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集中连片推进裸露区域绿化治理,整体提升城区南北二山绿化覆盖率。
如今的南北二山成片的橄榄林随风摇曳,绿了荒山也鼓了钱包。青山相对,江水滔滔,生态修复让山与城融为一体,景与物和谐共生,城区内昔日颜色单调的过街天桥,经过鲜花和绿植的装扮,处处透着温馨,颜值瞬间“爆棚”。桥两侧的不锈钢栏杆上“长满”各色花卉,犹如一处“空中花廊”。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武都区着力把优化城市功能作为集聚人气、提升形象、竞争未来的“关键一招”,不断加大城区绿化美化力度,栽植乔木2060株,灌木1970万株,花草580万株,草坪3万平房米,园林绿化面积达43万平房米,东江水段滩地生态修复、滨江公园提升改造工程等工程建成投用,使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居民幸福感稳步提升,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美丽生态之城正在崛起。
文稿/李俊兴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监 制: 张文斌 审 核:张虎伟
责 编: 孟涛涛 编 辑:赵春兰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