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一串红”创出新天地 ——武都区无刺花椒产业发展调查

    2021-07-16 11:00:36  作者: 来源:

▲无刺花椒修剪采摘

▲无刺花椒颗粒饱满,色泽鲜艳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云祥 摄

武都区是我国花椒原产地之一。长期以来,武都大红袍花椒以色红油重、粒大饱满、辛香浓郁、鲜味醇正、麻香爽口名扬天下。如今,武都区无刺花椒也嫁接成功。这种被命名为“一串红”的无刺花椒,创下了一朵结出607粒花椒的历史纪录。

43年树龄的“花椒王”

炎炎烈日下,椒农们正在花椒园里忙碌着采摘花椒。在武都区马街、角弓、安化、两水等乡镇的山梁上、田地里、公路旁,随处可见一片片火红的花椒林。一堆堆刚采摘下树的花椒粒,铺在太阳下晾晒,一股清香的花椒味扑鼻而来。

武都区两水镇烟墩沟村被大山环抱,村庄住着180多户村民,是武都区无刺花椒栽植基地之一,去年全村花椒产值1200万元左右,无刺花椒已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大产业。

花椒树满身锐刺,采摘时人手容易被扎伤。有人在想,用什么方法能够让花椒树不长刺?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武都区发展无刺花椒的故事,还要从一棵生长了43年的花椒树说起。今年62岁的张金权是烟墩沟村民,19岁那年,他以生长在地埂上的一棵野生花椒树苗为砧木,以优质大红袍为接穗,嫁接了一棵花椒树。第二年春天,他发现自己嫁接的花椒树居然挂果了,后来这棵树枝叶繁茂,树上很少有尖锐的花椒刺。与当地的大红袍花椒相比较,这棵嫁接的花椒树从来不生病,结出的花椒朵大饱满,颗粒明显增多。

据张金权回忆,现在43年过去了,这棵树依然长势茁壮,每年要产15斤左右的干花椒,收入稳定在1200元以上。

如今,张金权家有3亩无刺花椒成年老树,每棵树年产10—20斤干花椒,最大花椒朵结出了607颗,创下了他栽植花椒以来的历史纪录。

“这棵花椒树已经有22年了,这一朵足够有400多粒。”张金权指着花椒园里的一棵花椒树说,虽然当地大红袍花椒品质很好,但树龄最长超不过10年,10年后又要重新补栽树苗,补栽后三五年才能见效益。

记者看到,这棵被当地群众称为“花椒王”的无刺花椒树生长在地埂上,树干粗壮,满枝的花椒朵颗粒饱满,颜色鲜红。

为什么发展无刺花椒?

“武都大红袍花椒名扬四海,椒粒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味浓郁、麻味醇厚、药效成分多、精油含量高,具有极高的食用、药用价值。”甘肃省老教授协会农业委员会主任岳达昌说,但目前武都大红袍花椒退化严重,流胶病发生多。近年来,甘肃老教授协会农业委员会专家教授经过选育,提高了武都无刺花椒的质量。

岳达昌表示,为了实现武都无刺花椒转型升级,甘肃省老教授协会农业委员会启动了“武都区无刺花椒示范推广”项目,已完成项目绩效目标,为武都花椒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目前已建成了武都区两水镇烟墩沟村、杜家沟村,柏林镇袁家坝村,角弓镇鹿坝村、马街村等五个无刺花椒示范基地。同时建成了东乡县河滩村、河口达川百绿生态农场无刺花椒示范点。”岳达昌说,无刺花椒基地建设,为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据记者调查,结合武都无刺花椒嫁接苗试验结果,无刺花椒苗成活率为94%,成活后的树苗生长壮实,第二年就可以挂果。随着无刺花椒产业规模化发展,武都区成为全国无刺花椒苗木嫁接生产基地之一,大量的武都无刺花椒树苗销往全国各地。

来源丨甘肃经济日报

监 制: 张文斌 审 核:张秀兰

责 编: 孟涛涛 编 辑:周红霞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