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张坝古村落乡土文化拾遗——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2021-07-15 09:23:13  作者: 来源: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习近平

 

        张坝古村落        

守护中华文脉,是对历史瑰宝的回溯与追寻;保护传统文化,延续文化命脉,便是一种精神古村落,建村已有600余年历史,村民先祖为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垦荒移民时,从湖北麻城、孝的传承。琵琶镇,位于武都城区东南部,地处福津河文化和洛塘河文化的重要交汇地带。张坝古村落,为甘肃省唯一保存完整的感一代迁徙而来。村子依山傍水,河谷通达,屋舍古旧,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

为深度挖掘张坝古村落中深邃而独特的传统建筑文化,借助独树一帜的古村魅力,加大对古村文化和馆藏的宣传推介,有效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平台特分期分栏推出张坝古村落传统文化专栏,敬请各位跟踪赏读。                           

   —— 编者语

 
 
张坝古村落是陇南地区典型的乡土聚落。背依四方山,面向麦秆山,大团鱼河在村前缓缓流过。千百年来,张氏宗族世代在这里生息繁衍,原有的聚落格局与代表村落发展记忆的乡土建筑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

村内现存28户穿斗式建筑风格的青瓦房,依山傍水,负阴抱阳,纵向分布于大团鱼河东岸二级台地和坡地上。宅院为“一正两厢”的合院式建筑,正房多为三间、五间或七间,处于院落的至高之处。正房前两侧多为二层厢房,厢房的后檐墙与正房的山墙取齐。厢房一层豢养禽畜,二层贮藏粮食、饲草及杂物,也可随家庭人口增加,改为居住功能用房。

 

民居建筑结构多采用穿斗式木结构梁架,屋顶多为双坡悬山顶,明瓦明椽,合瓦屋面,“透光不漏雨”。采用当地的石块与片石堆叠筑就地基,以当地的粘土作为主料,配合石灰、河沙、瓦砾和干草营造墙体,以周边山林的木料营造木构架。隔墙为竹蔑夹土的编芭墙制作工艺,承重围护结构分开,具有“墙倒屋不塌”的优点,大大减轻了地震等外力对房屋的危害,极具力学的受力性和几何结构的稳固性。
 

民居装修中审美意趣,集中在木雕和石雕上。木雕多用于门窗隔扇、二层栏杆,窗格多用棋盘、龟背锦等图案,个别有如意格并配鸟兽花卉或什锦嵌花,石雕则多用于台阶柱础,以刀为笔、以石为纸,方寸之间尽显优秀传统文化之厚重。

 

来源丨甘肃陇南武都琵琶

监 制: 张文斌 审 核:张秀兰

责 编: 孟涛涛 编 辑:周红霞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