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陇南日报】满山“椒”树别样“红”

    2017-03-27 11:23:04  作者: 来源:
  本报记者 靳淑敏 韩县银  见习记者 肖 红

    我市是农业大市,特色产业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扩规模、调结构、促转型、提质量、增效益统筹推进,农业向效益品牌迈进,以核桃、花椒、油橄榄、苹果、苗木、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开发扎实推进,规模超过1000万亩,完成经济林高接换优1000多万株。近日,记者走进武都区汉林镇这个花椒主产区,看到在干部和群众的精心呵护下———

    对于村民靳鹏德来说,多少年来,家里10多亩的花椒树就是他心里深处的一颗“定心丸”。因为每到七八月份,他都能从那些带刺的树上收获一粒粒红色的小果子,晾干卖出后变成家中一笔重要的收入。

    如今,花椒依旧是靳鹏德家最主要的收入,但采摘的时候他却不再怕被刺扎了,因为通过改良嫁接,靳鹏德家的花椒树已全部变成了“无刺”花椒。“去年我家就有一棵嫁接了三年的花椒树挂果了,产了一斤干椒。”靳鹏德笑着说。

    熟悉武都花椒产业的人都知道,一般花椒树在生长七八年后就面临老化的问题,“武都区全区花椒老化面积占到三分之一,全区花椒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老化、再生障碍和提质增效。”武都区花椒中心副主任赵云飞说。

    如何让花椒产业一直红红火火,我市在不断实践,武都区也一直寻求突围。

    “在新形势下,我市特色农业产业要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持续稳定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今年要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在全市范围内复壮花椒50万亩。”副市长漆文忠说。要通过创建科技示范点,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专合组织引进先进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用最先进的科技应用来保障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作为武都区花椒主产区汉林镇,这样的探索已经开始了,“我们坚持把科技推广和科技培训作为提升花椒产业开发层次和水平的两个车轮,强力驱动。通过政府引导、合作社带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再利用‘两椒’(花椒和辣椒)套种来不断增加群众的收入。”汉林镇党委书记马露琴说。

    “群众不理解,没项目,怎么干?”———政府引导,干部齐上带头干

    驱车在汉林镇境内,沿途望去,数以万计的花椒树填满了沟沟壑壑的山坡地。

    惊蛰前后,汉林镇政府又一次请来了武都区花椒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还有自己培养的“土专家”和镇上的干部们,为汉坪、唐坪、三家地三个村的100多名椒农进行嫁接技术培训。在三家地棉花子沟花椒育苗示范基地,椒农们积极性很高,男女老少齐上阵,围着技术人员从砧木培育到接穗采选、从剪砧削芽到镶嵌绑扎,不断地问着、试着……

    这样的场景让马露琴感触颇深。“现在不用我们催,村民们自己就抓紧学习了。”

    汉林镇的花椒种植极具规模,既是全镇的富民产业,也是支柱产业。但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却普遍存在着的花椒品种退化严重、树龄短、病虫害多、树身刺多、采摘成本高等问题。

    马露琴记得2013年刚开始搞花椒嫁接的时候,村民们不理解、不支持,也没项目。汉林镇的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学习关于无刺花椒苗木品种的特性、栽植嫁接的方式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并率先实践。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不仅如此,他们还自己租赁土地搞示范,每到农忙的时候,就吃在地里,平地、育苗、摆营养包、嫁接……大家分组搞比赛,看哪一组种得好。

    据马露琴介绍,汉林镇现在主要以八月椒为砧木作为根系、以优质大红袍或五月梅花椒为接穗进行嫁接。嫁接改良后的花椒品种一是寿命长,树龄可达25年,是现有椒树的2倍,二是产量高,盛果期单株产量平均可达到1.75公斤。同时根系耐旱、抗病性强,果实颗粒饱满、品质好,树身刺少、便于采摘,被群众称为“无刺花椒”。

    “三年的时间,嫁接好的花椒树效果已经出来了,不用我们说太多,群众都会看在眼里。”马露琴说。

    据统计,目前汉林镇已累计培育优质八月椒砧木苗50余万株,镇政府集中采用营养包育苗20余万株。并先后建立了100余亩的花椒树嫁接改良提质增效工程示范点1处,集育苗嫁接技术培训为一体的“汉林镇花椒嫁接改良提质增效示范基地”1处。

    “如何让资源变资产,缺载体,怎么干?”

    ———培养能人大户,合作社带动见效益

    走在汉林镇,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几年来,汉林镇政府在全镇范围内全面推进花椒嫁接改良提质增效工程,让汉林花椒宛如历经“二次重生”。

    而经历重生的不仅是花椒产业,还有回家创业的靳强。

    靳强是汉林镇汉坪村人。2012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放弃在外就业的机会,回乡扎根于花椒产业的发展。在棉花子沟花椒育苗示范基地,培训技术人员,他身边围的人最多,在欢声笑语中他耐心地为大家讲解。

    其实,靳强的身份不光是“土专家”,还是武都区峪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靳强想把当地的特色产品分享给更多的人,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花椒产业惠及更多的村民。2015年,在镇政府的帮扶引导下,他筹集资金成立了武都区峪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进行无刺花椒的发展培育和销售等。

    几年来,靳强的合作社依托省农科院,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外专局引智示范推广项目“花椒新品种引进与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等多个项目的试验示范基地。并建立了花椒品种资源保存圃和花椒生产试验示范园28亩,同时在研发基地两水镇下柏杨村和棉花子沟建立无刺花椒苗木繁育基地27亩,年生产良种花椒树嫁接苗10万株。

    “合作社从成立以来,每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组织椒农们开展无刺花椒嫁接技术的培训。”靳强说,目前,通过培训,吸纳在靳强合作社的椒农们特别是36户贫困群众都已基本掌握了无刺花椒树的嫁接技术。

    而除了靳强,汉林镇还在每个村都扶持成立了以花椒育苗、栽植、嫁接技术培训为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本村花椒树嫁接技术的推广。

    “嫁接后的苗子销售市场很好。”靳强说,汉林的花椒苗除了供应当地的需求外,还通过电子商务远销到舟曲、靖远、临夏等地,而没嫁接的花椒苗也从每株2.5—3元变为了现在嫁接后的8—10元。

    “空窗期、老化期,增收如何干?”

    ———群众积极参与,“两椒”套种林下生“金”

    今年45岁的李云燕是村民们公认的嫁接女能手、“土专家”,每次培训,她都要到场为大家进行指导。她告诉记者,这几年来,汉林镇每年都要举办两到三次的培训,“每次学习完,我都会拿着接穗自己在家反复练习。”

    据了解,自实施花椒树嫁接改良提质增效工程以来,汉林镇先后集中举办了花椒树嫁接改良技术培训会12次,分散开展花椒树嫁接改良技术培训会27次,培养花椒树嫁接技术能手120人次,发放喷雾器及嫁接工具860套,累计发放优质八月椒籽4000余公斤。

    今年60岁的杜柱柱,去年在镇上培训时学会了嫁接,今年已经开始教别人了,“家里的花椒苗全部嫁接完了,活了90%以上。”她自信地说。而说起新旧花椒品种的对比,杜柱柱也不禁竖起了大拇指:“嫁接改良后的花椒确实好!”

    “最重要的是,由于产量的提升和采摘成本的下降,嫁接改良后每亩花椒的经济效益可净增1200元至1500元。”马露琴说。

    马露琴告诉记者,新花椒树生长虽然有三年空窗期,但汉林镇已探索出了在花椒树间隙套种辣椒的新模式。

    “‘两椒’套种模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通过辣椒的栽植,也可以对现有的花椒起到保墒、保温、压草的作用,达到对土地的综合利用。”马露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产辣椒350公斤左右,2.5公斤湿辣椒榨0.5公斤辣椒面,这样下来,每亩地的经济效益将净增2000余元。

    2016年,汉林镇全镇共发展辣椒600亩,年产值315万余元。

    “现在全镇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很高,我们下一步打算免费发放花椒籽,继续带动引导,让农户自己育苗,同时,花椒的科学管护还要再加强……”

    而再过一半年,汉林镇嫁接的新品种花椒就可以大量挂果了,按照今年花椒平均价格120元/公斤、在成都的终端市场150元/公斤的良好市场形势,椒农们喜获丰收的笑脸,仿佛就在眼前,令人期待,让人向往!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