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武都区文化建设工作纪实

    2016-09-27 15:23:31  作者: 来源:     

百花齐放满园春

——武都区文化建设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田银平

广大市民在激情广场上跳起欢快的舞蹈、唱起嘹亮的红歌,孩子们在文化广场上尽情的嬉戏,村民们在“农家书屋”里认真阅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传遍武都大地,处处是文化发展带来的新气象。

近年来,武都区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弘扬主旋律,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文化不仅唱响、唱美了武都,还提高了武都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武都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文化活动乐民心

武都区按照“月月有活动,节节有演出,处处有亮点”的文化工作精神,每年春节期间都举办龙狮社火表演活动。每年元月份都配合相关部门,举行送文化下乡活动,演出文艺节目50多场,涉及2030余万人(次)。积极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共为全区36个乡镇送戏500余场,观众达100多万人次。在每年元旦、“三八”“五一”“五四”“七一”“国庆”等重要节会期间,派人到市区30多家单位组织、辅导节目共计800多个。每年四月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期间,都深入坪牙、磨坝藏族乡送文化、图书下乡,演出节目共计890多个节目。

文化不仅要“送”,还要“种”。全区以广场文化、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节庆文化为载体,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展开。

文化交流助发展

积极开展文艺创作及交流活动,繁荣了全区文艺事业。近五年来,共举办各类展出60余次,展出作品5000多幅(件);举办个人画展8次,展出作品400余幅;邀请外来展出50余次,展出作品300余幅;外出交流展出20余次,交流作品100多幅。举办书画笔会9次,现场创作作品500多幅。组织、支持全区具有实力的文艺专业人士和文艺爱好者积极创作投稿,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小说60余篇,散文200多篇,诗歌400多首,书画作品500多幅(件),歌曲40余首,剧本60多个,小品30多个。其中获国家级奖的12个,获省级奖的30多篇(幅),获市级奖的100多个。编制上报了《武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录》。鱼龙高山戏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三仓灯戏、武都木雕、武都栗玉砚、角弓咂杆酒已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另外成功申报了14个市级“非遗”项目,37个县级“非遗”项目。对坪牙藏族面具舞、武都羊皮鼓舞等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可喜进步。

文化惠民筑和谐

“让文化回归百姓!”武都区文化重心倾向基层,不断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知识工程”、 “文化下乡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近年来,武都区多次组织召开图书征订、送图书下乡、建立城乡读者服务站、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电子阅览室建设等专项工作会议,并密切关注工作进展,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图书馆工作和知识工程的开展。图书馆6个服务窗口每年接待读者10万多人(次),解答咨询5000多条,为读者查找复印资料12000多种,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6项,送书下乡15次,为农村发展特色产业,向村社、农户提供科技图书800多册。特别是完成了图书馆整体搬迁,争取资金18.5万元,完成了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工程及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设备安装,投资20余万元改造了区图书馆供电线路、网络线路,实现了资源共享工程的稳定化、常态化、网络化。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和文化资源共享室,业务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对14万余册藏书重新进行了加工整理,目录卡片进行了查漏补缺,使书库藏书达到了整齐划一,规范标准。收集地方文献专架陈列,面向社会各界读者服务。已经建成的36个乡镇文化站,295家农家书屋,415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6个文化大院,31条千乡镇农民健身工程,为广大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提供了良好平台。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