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最美陇南橄榄季——白龙江畔油橄榄采摘见闻

    2016-11-14 16:59:44  作者: 来源:陇南日报
秋末冬初的陇南白龙江畔,正是油橄榄收获的旺季。油橄榄园里采摘工人正忙,城乡公路上运送鲜果的车辆往来穿梭,油橄榄加工车间金黄闪亮的“液体黄金”汩汩流淌……这一切,汇成了油橄榄采摘、运送、收购和加工的华美乐章。

11月6日,记者在祥宇油橄榄生态产业园采访时,正在指导橄榄油生产的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副院长、油橄榄研究所所长邓煜介绍说:“目前,全市油橄榄总面积为54万多亩,约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居全国种植面积首位。据测产调查,今年挂果面积约20万亩,可产鲜果近3万吨,预计生产初榨油将超过4000吨大关。”

 

李廷贤 摄

年轻人正在采摘油橄榄

 

最大限度保护种植户和加工企业利益

 

武都区是全市油橄榄的主产区,共有油橄榄近38万亩,约占全市油橄榄种植面积的70%。为使全区油橄榄鲜果有序采摘、均衡上市、合理加工,武都区按照海拔高低和品种成熟时间,制订了详细的鲜果采摘收购方案,确定了鲜果收购指导价格、企业对口收购范围和鲜果加工时间。

“武都区要求加工企业必须从10月26日开始收购鲜果,由于部分品种成熟较早,我们的收购工作从10月12日就开始了,并且给对口农户发放了鲜果收购等级表,大部分果子的价格在每公斤6元左右,优质果每公斤8元,农户一交完果子,银行就把果款立即打到他们卡上。”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收购负责人王斌告诉记者。

田园油橄榄公司车间负责人李超告诉记者:“自从今年上了2台新设备,4台设备同时开工,每天的加工能力从以往的30吨提高到了60吨。”

橄榄油压榨对鲜果的要求非常高,必须要在采摘后24小时之内压榨,才能保证橄榄油的最佳品质。祥宇油橄榄公司为了保证和提升油品质量,每天收购的400吨鲜果都在当天加工出油。

进入武都发布微信平台,《陇南市武都区2016年油橄榄鲜果采收工作实施方案》对油橄榄采摘、收购、加工所涉及的农户、加工企业、责任单位分工一目了然,及时有效的组织工作,保证了今年油橄榄采摘、收购、加工各个环节有条不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往年无序采摘造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种植户和加工企业的利益。

记者在两水大湾沟油橄榄科技示范园采访时,油橄榄示范园里一派繁忙景象,采摘工人有老人,有中年人,也有双休日出来打零工的中学生,大家分工协作,整个园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采摘橄榄果,老人小孩都能干,每人每天可以收入50元。他们还利用农闲时间来园里修剪、除草、施肥,多数人一年在这里要干3个月,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真是理家挣钱两不误。”管理人员杜荣华说。 

截至记者发稿时,全市累计收购加工油橄榄鲜果9833.7吨,出成品油1460.77吨,兑付收购款6542.61万元,实现了2016年榨季“开门红”。

 

张帆  摄

市油橄榄研究所技术人员指导生产

 

市场是引导油橄榄产业发展的指挥棒

 

今年3月3日,由全国政协委员薛亮提交的《关于加快发展油橄榄产业的提案》成为今年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一号提案,“油橄榄”成了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明星”。

谈召林是武都区的油橄榄种植大户,他是油橄榄种植的受益者,今年除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外,还建起了50亩的优质油橄榄苗圃。他说:“以前的部分老品种果子成熟后易腐烂,没有市场前景,就嫁接改良成奇迹、豆果和阿尔波萨拉等品种,如今,才5年的树单株产量就有30多公斤。”

汉王镇杨庞村从2002年起就开始大面积种植油橄榄,现在已经成了武都区的油橄榄专业村,橄榄树已经成了村民的致富树,家家户户告别了以前低矮的土坯房住上了小洋楼。“我家在山地里种了3亩油橄榄,丰收的年份可以收入1万多元。”村民杨早平说。

市经济林研究院油橄榄研究所科研试验基地,地处兰海高速武都西收费站旁的大堡村,满园橄榄树株株硕果累累。“这里从国内外引进收集了121个油橄榄品种,约占全世界栽培品种的三分之一,奇迹、豆果和阿尔波萨拉是筛选出的三个最新品种,具有早实、丰产、抗性强、油质好等优良特性,深受农户喜爱。”邓煜指着硕果累累的品种树如数家珍。

“有些树上的果子竟然比叶子还多。”前来考察的成都恩威集团太谷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冉越,一进基地就赞叹不已。他说:“陇南油橄榄在全国最有影响,我们这次专门来跟加工企业洽谈销售业务,通过对祥宇公司流水线的考察,真是大开眼界,陇南橄榄油的品质并不比进口的差,我们已经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橄榄油营养丰富,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而油橄榄适生区多为类似陇南的贫困山区,发展油橄榄产业对扶贫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陇南历届党政班子始终坚持不懈地狠抓油橄榄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首位。

为了进一步推动油橄榄产业快速发展,加快陇南脱贫致富步伐,在我市的积极倡导下,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于今年81日在武都成立,搭建起了技术转化、信息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为陇南油橄榄适生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增添了活力。

“为了扶持油橄榄产业发展,国家林业局正在制定《油橄榄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封加平说道。

 

陇南倾力打造全国最强油橄榄产业

 

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从阿尔巴尼亚引进油橄榄。上世纪70年代,陇南人分别在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沿岸海拔700米至1300米范围内进行试验栽培获得成功。于是,陇南人也称橄榄树为“总理树”。

经过40多年的不断探索实践,陇南被油橄榄专家赞誉为中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文县、武都、宕昌三县区已经成为陇南油橄榄的主要种植区。2011年,武都区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陇南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油橄榄示范基地”,市政府分别获得“中国食用油产业突出贡献奖”、IOE世界油博会“突出贡献奖”、“中国油橄榄产业卓越成就奖”。

“由于油橄榄树四季常绿、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因此是陇南首选的经济、生态树种。”市林业局局长任建荣说。

近年来,陇南把发展油橄榄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市上成立了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油橄榄研究所,武都、文县、宕昌主产区设立了油橄榄技术服务机构,引进油橄榄新品种121个,建成了中国最大的油橄榄种质资源基因库,建成加工企业14家,初榨油生产线17条,每榨季可处理油橄榄鲜果3万吨,申报甘肃省油橄榄良种7个,制定油橄榄技术标准10项,油橄榄已经成了陇南种植户的“摇钱树”和“绿色银行”。

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玉红告诉记者:“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公司投资3.6亿元,建成了占地180亩的油橄榄生态产业园,引进国际先进初榨橄榄油生产线3条,建成了占地100亩的超集约有机栽培示范园和国内最大的橄榄油储存库。”和祥宇公司一样,田园、世博林等一批龙头企业已经带动种植户走上了“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路子。

谈及陇南油橄榄的发展,从事多年油橄榄种植、加工研究的邓煜提出了一个喜人愿景:“陇南油橄榄通过引进抗寒品种,发展规模还可以扩大到西汉水流域和嘉陵江流域的更大范围,礼县肖良一带已经试种成功,将来的种植面积有望突破100万亩,产值达到120亿元。”(张帆)
 

【编辑 杨建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