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学习】陇南市第四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全文)

    2016-11-01 10:15:22  作者: 来源:陇南发布
践行新理念  打赢攻坚战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陇南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孙 雪 涛

(2016年10月23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陇南市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陇南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进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动员全市人民,践行新理念、打赢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扬长避短、攻坚克难,协力奋进、后发赶超,较好地完成了主要目标任务,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和“十三五”良好开局。特别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适时提出并深化实施了“433”发展战略,有力地统一了全市思想、引领了发展方向、凝聚了社会力量,谱写了陇南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2015年全市GDP达到315亿元,增速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口径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较2010年底实现了总量翻番。

五年来,我们聚焦贫困症结,脱贫攻坚创出了新路子。把脱贫攻坚摆在“433”发展战略的首位,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统筹落实“1+17”精准扶贫方案,聚焦25个特困片区,倾斜力量,整合资源,建档立卡,挂图作战,每年将9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80%以上的涉农项目资金投向特困片区,整村整乡整流域连片开发,显著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省市县双联单位三级联动,协调投入帮扶资金60多亿元,帮办实事5万多件;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6万户7万多人;把电子商务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载体,闯出了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今年被国务院扶贫办命名为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示范市;积极探索适合贫困群众的金融产品和抵押方式,发放各类涉农贷款近400亿元,其中精准扶贫小额贷款12.8万户62亿元;加快75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精心打造了康县花桥村等一批依托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典型。片区扶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双联扶贫成为陇南扶贫的“六大品牌”,受到外界广泛关注。预计今年年底,全市贫困人口下降到39万人,五年消除贫困人口9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3%下降到16%。两当县今年将整县脱贫。

五年来,我们秉持绿色发展,生态建设取得了新成效。把陇南没被污染、没被过度开发作为后发赶超的最大优势,珍惜青山绿水,体现生态价值,呵护生存环境。抬高环境准入门槛,坚决拒绝对环境不利的企业落户陇南,努力解决历史遗留的生态问题。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文明长廊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生态文明示范市、“两江一水”综合治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顺利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植被恢复良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工业企业节能技改和环保措施,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积极创建国家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试验区,整合共享14个部门的数据、设备资源,建成陇南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应急抢险能力明显提升。

五年来,我们加快转型升级,产业开发培育了新动能。坚持扩规模、调结构、促转型、提质量、增效益统筹推进,产业开发成效显著。农业向效益品牌迈进,粮食总产实现“九连增”,以核桃、花椒、油橄榄、苹果、苗木、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开发扎实推进,规模超过1000万亩,完成经济林高接换优1000多万株,发起成立了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确立了陇南油橄榄在全国的龙头地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特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工业向转型升级迈进,加强工业技改扩能、转型升级、资源整合和园区建设,积极培育有色冶金、白酒酿造、农特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现代制药等优势主导产业,苗家坝水电站、紫金矿业、金徽矿业等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陇南经济开发区建设快速推进,全市园区入园企业达到154户。三产向多元支撑迈进,坚持旅游商贸双轮驱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景区景点建设、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和旅游宣传推介,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5%。物流仓储、交通运输、网络信息等综合服务型产业加快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第三产业门类更加多元。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全市非公经济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1万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了GDP的半壁江山。

五年来,我们注重夯实基础,发展条件得到了新改善。坚持补短板、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全力推进“3341”项目工程,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60亿元,年均增长26.9%。交通实现重大突破,武罐、成武、十天高速陇南段建成通车,渭武、徽两高速全线开工建设,九武高速公路试验段开工建设,通车和已开工的高速公路里程将近700公里,位居全省第三;兰渝铁路年底将开通陇南直达重庆、成都的快速客运列车,成州机场有望明年上半年通航;国省干线全面升等改造,洛礼、南腊、礼武、康琵等一批县际联网公路相继建成,自筹资金打通了五阳路,近三年来修建了1万公里的通村公路,预计年底实现建制村通畅工程全覆盖,陇南内通外联的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城乡一体进程加快,市区、县城、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市区和各县新区建设起点高、效果好,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进展良好,建成了一批特色小城镇,全市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建成生态文明新农村1870个。综合条件同步改善,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解决了100多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电力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建成了陇南大数据政务中心,4G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免费WiFi覆盖了重点景区和城区主要公共场所。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大事,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80%。各类教育协调发展,4个县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市一中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陇南师专三校合一顺利完成,陇南卫校三校合并正在进行,高考普通本科上线率比2010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基层卫生资源配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2%。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实现全覆盖,建成“乡村舞台”2092个。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体育、残疾人、档案、党史等各项事业协同发展。全面落实惠民政策,扩大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城乡低保标准逐年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棚户区改造扎实推进。每年承诺的民生实事全部办结,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五年来,我们大胆探索实践,创新发展实现了新突破。注重运用先进理念和创新思维探索发展出路,注重借鉴先进经验打开发展局面,一些领域的短板和劣势转化成了亮点和优势。我们依托电子商务打通了特色产品走出大山的快速通道,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大众创业、协会规范、微媒营销、示范带动,电子商务快速突破,淘宝网“特色中国·陇南馆”两年前开馆运营,创建了西北地区首家电商职业学院,成县、武都农村淘宝服务中心和75个村级服务站运行良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相继落户成县、礼县和宕昌县,“阿里巴巴·陇南产业带”上线运营,全市共开办网店9600多家、微店5000多家,实现销售总额44亿元。我们依托金融构建了强有力的发展支撑体系,建立了“3+1”立体化金融支撑体系,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建成全省首个农村产权确权抵押交易服务平台,累计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50亿元;成立龙江金融服务、龙江城乡发展、信通城市经济发展等市级平台公司,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和项目建设融资难题。今年6月份争取到国开行100亿元中长期贷款授信,60亿元专项用于贫困村社基础设施建设,第一批20亿元贷款已拨付九县区账户。探索形成了互助资金共管共用新模式,实现了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点业务范围行政村全覆盖。我们依托新媒体开启了传递陇南声音、展示陇南形象的窗口,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壮大政务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手机报等新兴媒体,建成“两微一端一网”新媒体矩阵,全市开通2690个政务微博、561个政务微信平台、193家政务网站,形成主流发声、集体跟进、集束宣传的格局,为宣传推介陇南、开展网络问政、助推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年来,我们坚持稳步前行,改革开放迈出了新步伐。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户籍管理、城市管理、司法体制、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特别是金融改革缓解了融资难题,小康互助组创新助推了精准脱贫,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五项制度”推进了基层治理创新,“六抓六改三报告”工作机制促进了“两个责任”落实,改革取得了实际成效。积极组团参加市外有关节会,每年举办的花椒、核桃、油橄榄、中药材、苹果、苗木等产销对接洽谈会,成为各县区的金字招牌。乞巧、白马民俗文化成为提升陇南形象和软实力的“标签”,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密集承办了双联扶贫、旅游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十多个省级现场会,不久前成功承办了全国电商精准脱贫现场会、全国“巾帼脱贫行动”现场推进会,全面展示了陇南的工作面貌和发展形象。加快推进向南开放,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在诸多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五年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796个,到位资金983亿元,年均增长34%。

五年来,我们推进依法治市,团结和谐展现了新气象。着力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全面完成了“六五”普法规划,法治陇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人大、政府、政协创造性开展工作,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政议政,统一战线、群团工作、党管武装、民族宗教和关心下一代工作进一步加强。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会稳定源头治理和前端防控,开展网络问政,深化平安陇南建设,“双查双整”集中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公众安全感不断提升。坚守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三条底线,积极应对和科学处置西和陇星公司锑污染事件,把损失和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

五年来,我们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开创了新局面。自觉担当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一大批“四风”问题和不严不实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实名推荐提名、资格会审、纪实档案等制度,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扎实开展党委书记“三述”活动和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选派干部到村(社区)任职挂职,集中整顿后进村级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双十条”规定,持续正风肃纪,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坚决惩治腐败,严肃查办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扎实开展中央巡视组和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各位代表、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历届市委领导班子的接续奋斗,归功于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创新创造。在陇南大地上,洒下了大家辛勤的汗水,留下了同志们坚实的脚印。在此,我代表中共陇南市第三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陇南部队和武警官兵,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和所有为陇南改革发展稳定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的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在陇南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发展始终是最紧迫的任务,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增进人民福祉是各项工作出发点和归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松懈;改革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动力活力的关键一招,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停步;党的建设是成就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懈怠。这既是我们过去工作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也是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总结五年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理念决定方向,思路决定成效。全市上下把“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后发赶超”的发展理念根植于心,以足够的定力和韧劲深化实施“433”发展战略,这是各项事业取得骄人业绩的重要保证。与外部相比,陇南的发展既有同质性、更具独特性,陇南发展的历史阶段、基础现状、资源环境、机遇挑战和发展趋势等客观实际,决定了我们的工作不能盲目照搬外地经验、不能一个标准齐步前进,不能平衡照顾面面俱到,陇南要突出特色、彰显优势、赢得发展先机,就必须在布局谋篇上强调选择和取舍,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践证明,我们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城乡一体、产业开发、基础夯实、电子商务、金融创新、新媒应用、大数据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大力作为,对贪大求高、急功近利、破坏环境、违背规律的事坚决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尽力规避劣势和风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差异竞争、特色取胜,繁荣经济与保护生态融合互动、为民富民与强市兴市统筹推进的发展新路子。我们坚信,只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后发赶超,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深化实施“433”发展战略,陇南发展之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发展前景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综合实力弱,欠发达的基本市情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安全生产和环境风险管控压力依然很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新旧矛盾碰头叠加,和谐稳定面临新的挑战;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依然存在,重点领域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个别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薄、宗旨意识不强, 作风不实,自律不严,党的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 我们要高度重视, 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纵观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发展动能将继续加快调整和转换,近几年我们没有单纯追求速度、盲目扩大规模,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较快地适应了新常态。西部地区在国家战略调整和宏观经济发展变化中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为我们适应新发展留下了时间和空间。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缩小东西部差距等宏观政策措施,对陇南来讲是最大利好,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为我们全方位开放开发带来了难得机遇。陇南生态环境良好,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是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陇南的交通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即将成为连接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为融入周边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多年培育的特色产业基础和后劲不断增强,提质增效的成果将在未来几年十几年集中显现,加快发展的支撑强、动力足。广大干部群众思进思富的愿望强烈,干事创业的氛围十分浓厚。尽管目前我们还面临如期脱贫和同步小康的双重任务,面临转型升级与后发赶超的双重压力,面临加快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双重挑战,但综合判断,未来五年,陇南仍将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顺应大势、彰显优势,凝心聚力、狠抓落实,陇南就一定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全市上下一定要保持昂扬向上的朝气、锐气,鼓足砥砺前行的志气和勇气,坚定信心、下定决心,敢于负责、勇于担责,有效转化和切实用好政策机遇,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奋力夺取决战脱贫、决胜小康的伟大胜利!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后发赶超,深化拓展、深入实施“433”发展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陇南,努力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引领发展的旗帜。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切实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良好局面。必须把“433”发展战略作为全市上下的行动总纲。充分认识“433”发展战略与“五大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与陇南的发展实际高度契合,是一个引领实践、加快发展的好思路,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定力和耐力,信心百倍、持之以恒地推动落实,把决策愿景变成美好的发展成果。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五大发展”理念得到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发展动能向创新驱动有效转化。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GDP增长水平相适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

——精准脱贫如期实现。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收入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九县区全部摘帽,建成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基础支撑显著增强。实现市通铁路、县区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通水泥路目标,基本确立西北西南区域性立体交通枢纽地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防汛、灌溉、供水三大水利体系更加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城乡覆盖面不断扩大,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环境更加良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取得明显成效。绿色生态、历史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得到科学开发。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业稳步发展,城乡环境和谐宜居,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举措进一步有效落实,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支撑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创新创业的活力竞相迸发。

——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全民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明城市创建迈出新步伐。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初步建成。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安全发展观念牢固树立,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三、盯紧抓牢决胜小康的核心任务          

小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不懈追求和美好愿望。决战脱贫、决胜小康,是各级组织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庄严历史使命。全市上下必须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对照要求,厘清差距,抓住要害,集中攻坚,努力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破解全面小康的最大瓶颈。全面小康,最大的短板在贫困地区,最紧迫的任务是消除贫困人口。我们要拿出决战的勇气、鼓足决战的干劲、强化决战的举措,坚决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

明确攻坚任务。我市精准脱贫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和两个确保”,即: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各县区要根据各自的贫困程度、脱贫难度,算好时间账、任务账、进度账,细化方案,倒排时序,一年一兑现,一年一结清,蹄疾步稳地实现脱贫总目标。

落实攻坚举措。严格按照“六个精准”脱贫要求,坚持“五个一批”攻坚路径,统筹“1+17”方案落实,增强“六大品牌”带动效应,重点做好“加减乘除”法,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要在扶贫力量、投入和模式上做加法。统筹各类帮扶力量,打造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扶贫新格局。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增加脱贫攻坚专项预算,坚持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整合用于特困片区,继续用好金融扶贫政策,抓好国开行融资项目落地工作,撬动更多资金投入精准扶贫。创新扶贫模式,积极发挥基层组织、帮扶单位、公司、协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各方面的作用,探索推广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机制,提高扶贫成效。要在贫困人口总量、生态环境保护、致贫返贫因素管控上做减法。坚持一手抓动态管理,对脱贫户及时退出,一手抓易地扶贫搬迁,减少贫困人口总量;一手抓产业开发,一手抓生态保护,实现群众增收致富与减轻生态压力的良性互动。高度关注低收入家庭的大额支出,特别对重大疾病、重大灾害和子女上学的家庭,多渠道筹集帮扶资金,防止致贫返贫。要在强化造血功能、增加群众收入上做乘法。积极实施片区攻坚、设施配套、教育扶智等基础工程,提高脱贫致富能力;做到产业富民、旅游带动、电商驱动、金融支撑、生态补偿、社保兜底等脱贫措施齐抓并举,放大乘数效应。要在转变帮扶方式、革除陈规陋习上做除法。坚持精准施策,杜绝大水漫灌,切实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彻底改变“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依赖思想,革除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扶起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引导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树立新风尚,走出新路子。

严明攻坚责任。紧紧围绕把陇南建成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要履行好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深入一线,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要彻底改变扶贫是扶贫部门一家职责的片面思想,更加强化各相关部门的责任,构建大扶贫格局,形成攻坚合力。要认真落实脱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制度,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把压力、动力都给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二)培育特色产业升级版,打造全面小康的重要引擎。产业是经济增长、富民强市的根本。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高端发展,按照“两带一轴”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加快构建“一个战略平台、六大产业集群”。“一个战略平台”就是把陇南经济开发区培育成项目集聚、资源集合、产业集群的重要战略平台。“六大产业集群”就是着眼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培育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矿产资源高端开发综合利用、电子商务物流仓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筑建材清洁能源、现代制药医养保健“六大”产业集群,推动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轴带有机衔接、各集群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体系。

依托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布局,落实“六化”要求,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充分发挥陇南比较优势,着力做强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长效性主导产业,做优畜牧、蔬菜、茶叶、苹果、马铃薯、苗木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做精食用菌、水产、蜂蜜等地方性特色产品。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积极研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着力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扶持发展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不断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把陇南建成全国最大的油橄榄、核桃、花椒生产加工基地,全省最大的茶叶、食用菌生产基地和生态放养鸡、蜜蜂养殖基地。

围绕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加快发展工业主导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突破发展清洁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树立“互联网+工业”思维,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从半成品向成品转化,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提升,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全面提升承载能力、产出强度和发展规模,实现生产要素集中、优势产业集聚,提高综合效益,培育区域增长极。

拓展地域和业态,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把全域化推进、多业态融合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联动周边旅游大景区,强化国际标准,培育精品线路。依托良好的绿色生态、独特的自然景观、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丰富的红色资源、美丽的民居村落、丰饶的特色物产,大力发展山水生态游、历史文化游、红色纪念游、乡村休闲游、民俗风情游、美食文化游等富有陇南特色的旅游线路。依托现代农业建设成果、绿色工业发展成果和中医药资源,创新发展农业工业观光、医疗养生保健等旅游新业态,逐步实现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单一业态向多元业态转变,把陇南建成全省全国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区、历史文化观光区。

突出电子商务和商贸物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电子商务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战略性、全局性、创新性工作,作为各级组织“一把手”工程扎实推进,坚持“1333”电子商务发展思路,着眼于解决基础设施滞后、物流成本较高、高端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找准工作着力点,完善行政推动,激发市场活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品牌,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提高电子商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深化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建设内涵,让更多贫困群众分享电商红利,使电商扶贫的“陇南模式”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要依托干线交通,布局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智慧物流等现代物流形态,培育物流产业集群,构建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现代商贸体系,努力把陇南建成甘肃南部商贸物流中心。

(三)持续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全面小康的基础支撑。基础条件是长远发展的潜力所在,我们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的执政理念,持之以恒做好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工作,切实扛起建设陇南的历史责任。

聚力生态文明,打造生态安全屏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价值取向,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厚植绿色这一最大优势,让陇南的天常蓝、山常青、水常绿。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功能区项目,把陇南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实施“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工程,按标准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堤防工程,加快民生水利建设,改善城乡居民饮用水条件,全面完成陇南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任务。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切实保障环境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完善电网布局,鼓励发展风能、光能等新能源,在城市发展中致力于使用清洁能源,提升电能、天然气的使用比例。加大重点矿区生态治理修复力度,坚决消除病险尾矿库等安全隐患。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挥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作用,有效降低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夯实硬件基础,构建立体交通网络。推进公路畅通,支持渭武、徽两和九武高速早日建成投用,加快实施国省道升级改造,加大县乡村公路建设力度,打通断头路、出口路,建设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提高城乡客运通达深度。推进铁路贯通,争取及早开工建设天平铁路南延线,积极做好阳平关经陇南至九寨沟、成都至兰州等铁路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构建“十字”铁路网。推进航路开通,及早建设武都、宕昌、康县、文县通用机场,提高航运能力,打造区域性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智慧陇南建设步伐,建设“宽带乡村”,建成陇南应急指挥中心、云计算中心、公共基础数据库等项目,提升电子政务网建设水平,为公众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推进城乡一体,建设和谐宜居家园。坚持“山水园林宜居城市”的战略定位和市区、县城、小城镇、美丽乡村“四位一体”建设的基本架构,着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各自特色,融入历史记忆、文化元素、地域风情和绿色底蕴,高标准推进八县一区新城区开发,抢抓棚户区改造重大机遇,稳妥推进旧城区改造,统筹加强综合管廊、供水供气供热、垃圾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美化、道路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人口、产业、资本向城镇集聚,打造一批人口大镇、经济强镇、产业重镇、文化名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乡村主抓、群众主体原则,坚持小规模、微田园、生态化方向,加强村庄规划设计,传承历史文化、突出民俗特色、体现生态特点,留住青山绿水,留住乡愁记忆,建设宜居家园。

(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抓实全面小康的民生保障。坚持公平性、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大力发展教育作为精准脱贫的基础性工作,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高等教育,注重发展电商物流、家政护理、旅游服务等实用型职业教育,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推动陇南护理职业学院创建和陇南师专升本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统筹发展卫计事业。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统筹城乡公共卫生资源,深入推进医疗体制综合改革,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发挥陇南在全省最适合发展医养结合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社区型、乡村型养老事业,加快推进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建设,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共享。更加注重人口质量,推动卫生和人口工作健康发展。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力量。推进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加大地域文化研究和文物保护力度,加强大堡子山等历史文化、两当兵变等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加快西和乞巧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步伐。培养更多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家、画家、书法家等艺术人才,壮大文艺工作者队伍。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夯实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统筹推进广播电视、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吸引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陇南设立研发机构,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和工程创新实训基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

努力扩大创业就业。充分发挥陇南电商孵化园、武都东盛物流园等各县区双创园的作用,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返乡创业、自主创业;落实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保障扶持困难人员就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业务技能培训和维权工作,为劳动者提供服务。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形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兜底救助,支持福利慈善事业发展,让保障和关爱的阳光温暖每个人。

(五)高度重视和谐稳定,营造全面小康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把维护公平正义摆上更加重要位置,认真落实依法治市规划,到2020年基本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市新格局。坚守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底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改变遇事找关系、托门路、花钱消灾的不良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扎实做好双拥、人武、预备役工作,提高党管武装工作水平。

深入化解社会矛盾。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矛盾纠纷调解等机制,让群众权益有保障、诉求有渠道、矛盾能化解、怨气可释放、危机可控制。坚持开展法治信访,加快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套的工作体系,整合基层社会治理力量,构建网络化“大调解”工作格局。坚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五步工作法”,着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增强应急处突能力。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积极探索联系服务群众的办法措施,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支持和鼓励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民生服务。突出流动人口、重点人群和复杂场所的服务管理,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及时应对处理网络舆情。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反邪教和禁毒斗争,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全力抓好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持续加强矿山、交通、消防、危化品、食品药品等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全面小康的动力活力。一个地区改革越彻底,发展的阻力就越小,开放的程度就越高,发展的空间就越大。陇南已经初步尝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甜头,要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供需双侧发力,扩大优质供给、有效供给,谋划建设一批促进转型升级、有利长远发展的项目,做到项目结构层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同向,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加快传统行业改造升级步伐,研发适销对路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提高政府效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增加内生动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财政绩效管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发展能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破除壁垒和障碍,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加快向南开放步伐。深化实施向南开放战略,主动融入川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加强区域协作,继续坚持谋划布局向南延伸、合作发展向南组团、产业开发向南链接、基础设施向南优化、商贸物流向南汇聚,不断提升全方位开放开发水平,把陇南建成甘肃向南开放的桥头堡。转变招商理念,务实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定位高、效果好、符合陇南长远发展的项目。

 

四、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全市各领域、各方面都必须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都要始终把抓好党的建设作为最大政绩,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动摇、不懈怠,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为推动陇南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持续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坚持和完善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巩固深化党的集中教育活动成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切实增强“四个意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忘初心、对党忠诚,为党工作、对党负责。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科学理论、时事政策等宣传活动,真正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来。

着力锻造优秀队伍。加强市县(区)党委常委会班子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等工作制度,不断提升议事决策科学化水平。始终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字”好干部标准,注重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大舞台、维护稳定的最前沿培养锻炼、识别考察干部,着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教育管理、激励约束、考核评价等制度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认真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完善凝聚、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从严监督管理干部,认真落实谈心谈话、诫勉谈话、经济责任审计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做好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老干部作用。

全面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强化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持续抓好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高质量做好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工作,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着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基层党建自我保障能力。强化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党建工作保障机制,稳步提高基层干部工作生活待遇。积极拓宽优秀村干部上升渠道,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驰而不息正风肃纪。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细化实化省委“3783”主体责任体系、“866”衡量检验标尺、“111”督查落实细则和市委“六抓六改三报告”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党委的集体责任、党委书记的第一责任、班子成员的分管责任、纪检机关的监督责任、组织部门的直接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情况通报、责任清单、台账管理、检查考评、责任追究等制度,把责任压力传导到末梢神经。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紧盯重要时间节点,注重抓常抓小抓细,形成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的机制。坚持挺纪在前、执纪为民,有案必查、有腐必惩,特别要加大对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纪律审查力度,深入开展扶贫、民生等领域专项整治。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不断拓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好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作用,提高党员干部遵章守纪的意识,营造讲规矩、守纪律、尚廉洁的浓厚氛围。制定完善党风廉政建设配套制度,扎紧制度篱笆,强化纪律约束和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深入推进“三转”,提高纪检干部监督执纪问责的能力和水平。

凝心聚力转型跨越。切实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对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党组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统战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扩大和拓宽各民主党派、各族各界参与政治和地方事务的渠道,着力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工商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增强群众工作的本领,常态化走基层、转作风,努力使各项决策特别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符合科学规律、体现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决战脱贫,决胜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为建设幸福美好新陇南、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