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文明村 | 武都区佛崖乡叶坝村
为充分展示全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果,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命名表彰大会上,省委、省政府对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并授牌,对命名的第十二批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授牌并颁发荣誉证书,对第四届甘肃省道德模范代表和首届“陇原美德少年”颁发荣誉证书。武都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获表彰。其中,武都区两水中学获“第三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武都区第一人民医院、武都区公安局交警大队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武都区佛崖乡叶坝村获“省级文明村”称号,赵丰(武都区中医院院长)获“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省级文明村——武都区佛崖乡叶坝村
武都区佛崖乡叶坝村距市区以北60公里,与康县毗邻,是武都区的北大门。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79户308人,耕地面积375亩,林地、疏林地达6000多亩。有党员18名,其中女党员2名。群众经济收入以花椒、核桃、小杂粮和劳务输转为主,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060元。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原市委书记王玺玉的联系和帮扶下,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下,叶坝村抢抓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机遇,由原来的半山干旱地区搬迁到燕子河畔。佛崖乡党委、政府统筹谋划,叶坝村“两委”积极实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标准,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如今的叶坝村,群众居住的房子新了,村内巷道宽敞了,基础设施完善了,群众的钱袋子鼓起了,全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因村制宜,发展富民项目,促进村社产业化。近年来,叶坝村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重点,贯彻落实市委“433”发展战略,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充分利用当地充足的光、热、水、土资源,大力发展以花椒、核桃、奶花云豆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和以劳务输转为主的支柱产业,让传统农业提质增效,确保了农业增产增收。在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叶坝村850亩的优质核桃示范园,使全村优质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600多亩。在抓好示范园建设的同时,以“叶坝村核桃协会”契机,高度重视科技管理,加强病虫害管理,聘请区核桃中心技术人员深入村社,深入农家庭院,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面对面为群众传授、讲解、演示科技管理知识,如今的叶坝村户均有了一位科技明白人。
在劳务输转方面,叶坝村坚持自由输转与有组织输转相结合,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主要负责人带领能人大户和致富带头人,主动跑出去联系劳务市场,收到了良好效果,达到了户均输出一个劳力。针对群众增产不增收的现状,村两委争取多方支持,着手筹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特色产品方面采取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村民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的困难。同时,按照因户施策的原则,积极引导群众在经济林中套种奶花云豆、白云豆、黄豆等小杂粮和柴胡、黄芪等中药材,多渠道发展富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村社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管并重,整治农村环境,促进村庄整洁化。思路决定出路,群众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面对艰巨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和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等实际困难,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特别是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采取邻里互建、义务帮建、奖励促建等多种措施,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动员工作,从划分宅基地、科学规划、运输建筑材料等各个环节勇做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如今的叶坝村,已是一座新村规划面积20.8亩,两纵三横布局,异地重建34户,原址重建45户,功能齐全、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健全的新农村。
叶坝村把村庄环境卫生的管理作为公开承诺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村干部坐班制,负责村民便民服务工作和“四位一体”的集垃圾清扫、沟渠清洁、道路管护、林木整理村庄环境卫生管理模式,结合“一事一议”,公开评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人员由村民推荐产生,村委会讨论通过,评选出了一名时间有空闲,做事认真负责的老人。户均每月出资5元作为管理人员劳务费。管理人员的职责内容即“四位一体”,负责本村内道路及农户房前地面的清扫,负责河面河岸白色垃圾、野生杂草的打捞和清除,负责村民房前垃圾箱的清收和转运倾倒等。通过“清洁家园”的成功实施,使叶坝村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一个干净、整洁、优美、舒适的村庄展现在人们面前。
强化服务,建设基础设施,促进村庄社区化。为了破解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叶坝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不断促进新农村建设社区化。在全面完成群众住房灾后重建的同时,在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实施下,新修南北河堤1360米,有效保护了新村安全,并修人饮工程1处,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使得清泉引进了百姓家。在区扶贫办的帮扶下,以村内道路建设为抓手,拓宽硬化村内道路310米,配套建设排水渠620米,硬化异地搬迁点巷道700米,新修便民桥1座,彻底改变了群众行路难、过河难的问题。
同时,硬化公共活动场地院面2100平方米,高标准建成了叶坝村文化体育广场一处;新建灌装沼气池31座,配置太阳灶79台,并全村进行了绿化。村级组织不断加强,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建成240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室并配套了设施功能。为村内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新建村门一座,并建起了垃圾处理池及公共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更加方便。
搭建平台,弘扬先进文化,促进村庄文明化。叶坝村以培育和践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农民增收”入手,坚持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使村庄的文明化程度不断提升。深入开展了“文化示范长廊建设工程”,依托宽敞明亮的村内巷道,建成了涵盖综合政策,廉政文化、党建、人文历史、社会和谐、综治普法、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9个类型的文化墙和一个藏书1406种1514册的农家书屋,配套阅览桌4套,书柜4个,投影机1套,音响1套,成为村民学知识、学技术、学政策的好去处。
深入开展了“千乡百镇农民健身工程”,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统筹实施一条健身路径,成为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积极实施“信息化工程”,建成信息化扶贫工作站1处,安装卫星接收平台1套,配套卫星接收、发射机及电脑操作设备1台,同时,配套建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成为村民收看、收听党的方针政策和下载课件的好去处。认真开展“选树先进典型工程”,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中,叶坝村结合村里的灾后重建、扶贫开发、产业开发等重点工作,引导群众大力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知恩图报、勇往直前”的灾后重建伟大精神,涌现出先进典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党和政府,回报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积极开展“优秀共产党员”、“好儿媳”、“好孝子”、“十星级文明户”、“孝老爱亲”评选活动,激发了全村群众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热情,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集体意识、争先意识、感恩意识、巧干意识和带头意识,在脱贫致富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切实增强了群众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为全乡党员干部群众树起了标杆、做出了榜样,在全村营造了浓厚的学先进、当先进的氛围。
今天的叶坝人,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征途上正阔步前进,越来越多的村民沐浴在感恩党和政府、回报社会的春风中,享受和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