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呈现五大亮点
武都讯(记者 王芳)武都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工作按照“以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整治马路市场和城乡交通秩序为突破口,达到提升政府形象、提升城市管理的质量、提升群众的物质文明生活” 的工作思路,建立了区、乡、村三级联动工作体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协同抓,层层有部署,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呈现五大亮点。
一是灾后重建发生了新变化。武都区通过抓灾后重建,农村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加强,道路交通通行能力明显提升。通过抓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文明长廊”沿线村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各乡镇重点村、公路沿线村、灾后重建村新建文化墙,建设农家书屋140家,配备资源共享工程设备200处,全民建身工程设备3处,配备活动器材24套,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城市管理迈上了新台阶。在城区管理中,武都区进行了重点部署,针对人、车、路等各方面的因素,强化工作措施。实行门前“三包”,社区卫生及公共场所卫生进行大检查、大评比,增加了城区主街道洒水降尘频次,对行道树进行了更换栽植,对绿化带、公园花草定期进行冲洗、更换,城区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依法拆除乱修乱建违法行为,彻底铲除燃放高空礼花炮影响居民生活,并规范了花炮市场管理。加大了对城区路面行车秩序的管理,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清除城区内小广告,净化市容市貌,实现了城区管理新的转变。三是重点治理实现了新突破。公安交警、公路、当地乡镇政府加强配合,开展联合执法,对马街、两水后村、外纳进行集中治理,依法取缔以路为市现象,取得明显效果。两水、隆兴通过建立农贸市场,纳入了规范性管理。针对两水镇、安化镇以路代市、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堆,严重影响交通畅通的“老大难”问题,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亲自带队深入一线,调研影响城乡环境的堵点、乱点,剖析堵、乱反复反弹的深层次原因,科学研判,提出了整治措施,成立了综合执法机构,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将公路两侧摊点集中到市场,并对城区和部分乡镇逢集道路资源进行规划,交警部门在城区、安化、两水等逢集乡镇路段按设计方案施划临时停车泊位760余个,施划禁止停车和临时停车标线38处,栽设提示警告标牌26块,同时聘请清洁工对重点乡镇道路进行垃圾清扫、清运,使影响畅通的乱点、堵点得到了有效遏制。四是保障措施实现了新提升。对乡镇农村建立垃圾箱、建立公厕净化卫生环境。建成了交通信息化调度中心,在市区道路设立了新型道路中心隔离设施5100米,增设绿化带和绿篱护栏6500米,施划交通标线4850平方米,新增交通标志52块,建成了测速和电子警察抓拍系统,拓宽了城区北、西出口路面宽度,道路通行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有效解决了以路为市问题,缓解了交通压力,做到了划行归市、流商归摊、坐商归店,解决公益性岗位人员20名,聘请乡镇逢集路段交通劝导员4名,所需费用区政府给予全额保障。五是队伍执法树立了新形象。各相关执法部门工作人员队伍形象明显好转,特别是武都区公安局交警大队作为城乡交通秩序整治工作的主力军,全体参战民警和协勤人员警容严整,作风纪律严明,工作上任劳任怨,见警率和管事率明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形象得到提升,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上级领导的好评和肯定。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