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粪肥还田为绿色种养循环“开良方”
今年以来,陇南市武都区全面加快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探索建立农作物粪肥还田技术模式,打通种养循环堵点,推动化肥减量化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绿色发展。


粪污变粪肥 难题有了“金钥匙”
在两水镇段河坝村,村民们正在田地里有序开展粪肥施用作业,将发酵好的粪肥抛撒到田地里。
“绿色种养循环最大的好处就是变‘污’为肥,循环发展,通过粪肥还田利用,还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两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卢伟说。
为切实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快速发展,两水镇建立完善合作社、养殖场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绿色种养循环发展模式,打通种养循环堵点,就地就近解决辖区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难问题,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段河坝村的蔬菜和西瓜是远近有名的,也是当地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感谢镇上为我们协调这么多粪肥,经过技术人员指导发酵,这几天我们全家齐上阵,将发酵好的粪肥撒施在菜地、西瓜地,希望明年有个好收成。”段河坝村村民白新红高兴地说。



种养相结合 耕地“吃”上营养餐
畜禽粪便本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有机肥源。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畜产品需求量加大,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迅速提升,种养主体从规模和空间布局逐步分离,粪污处理成了“老大难”。
在欣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兔舍里,一排排干净、通风的兔笼中,一只只肥壮有力、憨态可掬的兔子惹人怜爱。
据了解,合作社现有种兔500只,年出栏大概3万只,年收入160万左右。合作社采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利用肉兔养殖增加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通过粪肥还田种植车厘子、山野菜等,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带动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农民增收。
“这粪肥还田是真不错,不但解决了兔粪处理难的问题,还能给土地施肥,增强土壤肥力,农作物就像吃上了‘营养餐’。”欣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许青说。
截至目前,武都区完成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面积10.17万亩。带动全区有机肥施用36.44万亩、带动社会资本400万元,全区畜禽粪污消纳总量达59.4万吨,占禽粪污总量66万吨的90%。
武都区农技中心主任王高世介绍,通过项目实施,化肥施用量减少200吨,改善了土壤结构,提升了耕地地力,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增加作物的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实现节本增效。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实施,畜禽粪污资源收集处理能力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促进畜禽养殖业得到健康发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方式。
审核:张秀兰
责编:孟涛涛 王肖晶
编辑:石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