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我们这十年|武都:惠民生 增福祉 交出“暖心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都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十年来,从衣食住行到生活变迁,从优化基础教育布局到补齐医疗卫生短板,从着力稳就业到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每一件件民生实事掷地有声,每一项惠民福利温暖人心。这,不仅凝聚了民心,更振奋了人心,坚定了信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落实到教育上就是让更多孩子能在“有学上”的同时实现“上好学”。在武都实验中学,校园内崭新的教学楼整齐排列。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各种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校园安保、校园智能网络广播、自动办公等系统,实现了教育、教学、教研、管理、生活、安全、服务等网络化全覆盖。
通过实验中学的“小窗口”折射出的是武都区提升办学条件,办优质教育的“大动作”。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武都区直面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点、痛点,2018年以来全区教育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资金72648万元,对区内所有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进行了提档升级。并不断优化调整城区教育教学布局,相继高标准建成了武都实验中学、滨江小学、城关小学,江北小学,城区新增小学学位近7000 个,极大地解决了城区大班额问题。
“我们学校以前都是大班额,现在都是55人的标准班,在师资和教学,硬件设备上都有了全面的提升。现在我们上课不仅有宽敞的地方,更有多媒体、平板助教。而且我们也开设了各项兴趣小组,有篮球、沙画、舞蹈、科学、跆拳道、书法等,我们在专注教育的同时也关注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城关小学教师曹莹说。
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武都区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全区普通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创新机制,不断革新教育理念、规范教育管理制度。2021年兑现区级教育奖励金680余万元,在全区上下营造了争先创优和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越来越好的办学条件让我们看到了区委、区政府对教育布局的高瞻远瞩,教育强区建设的步骤清晰,步伐有力。尤其教育奖励和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更加让人振奋。我相信我们全区所有老师都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为推动武都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城关中学副校长李娜充满信心地说道。
“现在我们的作业不光是语文、数学,更增添了许多乐趣,作业也比较轻松,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能学到很多有趣的内容,学习变得更加快乐了。”这是如今许多武都的中小学生感受到“双减”政策带来的切实变化。
下午四点半以后是课后延时服务时间,记者走进武都区东江小学,孩子们正在认真地学习舞蹈、书法、绘画、下棋等课程。“5+2”的课后服务打破了以班级为单位活动的局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设置不同板块,开设各项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让学生们在学校“吃饱”、“吃好”,实现全面发展。
学生家长王科亚对记者说:“作为一名家长,我觉得武都现在各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都很好。我们把孩子放在家门口的学校上学很方便,孩子学习成绩都还不错,我们家长也很放心。”
如今,行走在武都的青山绿水间,一所所或新建或改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校园映入眼帘,一排排崭新的教学楼成为新风景,干净宽阔的操场、绿树环绕的林荫道、美丽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格外引人瞩目。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从乡村到城镇、从“补短板”到“促均衡”,武都区将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动全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早上九点,位于武都区安化镇区第三人民医院的大夫正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连接区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为一个4岁的小朋友进行线上会诊、看病开方,患者不出村就可以得到上级医院医生的诊治,“互联网+健康扶贫”为患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金钱。
“远程会诊对我们农村确实方便,不用进城,又节省费用,还节省时间。原来找专家看病还要跑去城里,现在在网上就可以咨询,非常方便。”患者家属马红娥说。
“在东西协作项目的帮扶之下,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二中医院向我们医院派来了11名专家对我们的业务进行了指导,使我们医院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给我们提供了流动医院和远程会诊平台,我们可以通过远程会诊平台让青岛的专家给我们这边的群众会诊,这样既方便了群众看病,也让我们在会诊中学习到了很多前沿的医疗专业知识。” 区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杨富贵说。
患者李生乾因尿毒症引起肾衰竭,三个月来一直在武都区第一人民医院肾病风湿科住院。期间,医院先进的医疗水平、精良的医疗设备,以及医护人员体贴入微的照顾,让李生乾一家十分满意。为使他们安心看病,医院还积极帮助他申请国家大病救助等医疗保障。经过治疗,李生乾的病情好转,身体也正在逐渐恢复。
“我原来有肾衰竭的情况,经过医生这段时间的治疗,身体恢复还可以。住院期间,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对我们也是非常关心、照顾,国家大病救助、医疗保险我们都享受到了,非常感谢他们,也感恩党的好政策!”李生乾笑着说道。
为使群众真正享受到更好的医疗资源,武都区第一人民医院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大力开展临床新技术新疗法,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升级改造,先后引进先进大型医疗设备100余台,进一步提高了诊疗水平,实现了医疗资源共享,真正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武都区持续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强化医疗保障。通过推进上下联动医疗资源共享,“东西”协作帮扶,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水平,努力实现让群众家门口就医。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武都区医养结合医院位于武都区两水镇,该项目占地总面积110亩,建筑总面积11.24万平方米,总投资5.05亿元,已完成投资3.1亿元。将按照医疗+养老护理的模式,以医疗为保障,以康复为支撑,做到医养结合。
同时,为实现老人“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全区两家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立了老年医学科,增设老年医疗养护床位60张。依托乡镇卫生院(中心)和社区(村)家庭医生团队,为辖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健康宣传,为居家老人提供连续性、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
稳就业 惠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头连着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那头连着老百姓一家人的“饭碗”。党的十八大以来,武都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稳就业”精神,外拓劳务基地,内促就地就业,以组织输转为抓手,精准掌握青岛、长三角、珠三角、内蒙、山西、新疆、川渝等输出地的用工需求,实现“一站式”劳务输出。
2月8日,武都区“点对点”输送621名外出务工人员进厂工作。据了解,在出发前区劳务局就为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核酸检测,并统一配备车辆,实现了“出门进车门、下车进厂门”。复工人员到岗后,还将持续为他们做好跟踪服务,确保外出务工人员送得出、留得住、安得下。
“我特别高兴又返回成都捷普上班,一天230元的工资,管吃管住,也特别感谢政府。”外出务工人员张行行说。
目前,武都区已建成成都捷普科技、富士康等劳务基地,每年为全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原来我打零工,收入不怎么好,一月最多挣一千块钱。现在政府给我们牵头,进行了电焊工就业技能培训,我掌握了一门手艺,收入慢慢变高,日子也越过越好了。”提起就业技能培训,隆兴镇集昌坝村村民王永肖满脸高兴。
武都区按照培训对象精准、目标精准、需求精准的要求,协同有资质的就业培训机构,根据用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将“端菜式”培训转变为“点菜式”培训,最大限度满足劳动者意愿。
“我们目前主要针对就业比较困难,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根据群众就业创业需要开展技能培训,对培训合格的,上报劳务部门推荐就业。并定期对参训人员进行回访,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对技能掌握不熟练的学员针对性的进行再培训、再提升,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增加收入。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000余次,参训人数近5万人,通过推荐就业2万2千余人次。”陇南市陇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副校长胡团辉说道。
百姓所想就是民生所在,下一步武都区将持续强化就业服务,全力以赴稳就业、促增收,为劳动者打造更多更牢的“饭碗”,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落到实处。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