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椒“俏”民富

    2022-07-10 17:47:32  作者: 来源:
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唐代《元和志》中有“花椒开元阶州贡”的记载。武都花椒色红油重、香味浓郁,绿豆大一颗咬在齿间,麻味唇舌游走,连绵不绝。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武都花椒色红、油重、粒大饱满、辛香浓郁、麻味淳正的极佳品质。连续多年来,武都在全国花椒主产县中始终保持着“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品质第一、农民收入占比第一”的行业地位。

“20多年前,武都当地的花椒贩子靠骡子和马,从陇南到四川成都,路上需要三天三夜。小贩们登上货车,与货厢里的花椒睡在一起,几天下来,从内而外熏成了“花椒人”。

如今,电商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里的近在咫尺”。电商的发展,让武都花椒摆脱中间环节,以原产地直达需求市场,凭借好品质拉升了价格,中间利润大多进了椒农的钱包,靠花椒致富不再是梦。依托“阿里巴巴·陇南产业带”,武都区 41家花椒合作社的1688网店入驻“产业带”,鼓励发展网上大宗散装货交易。“我们的花椒品质好,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现在每年花椒通过网络销售的量越来越多了,价格方面我们终于也有发言权了。”武都区电商办主任李宗颖说。

目前,武都区花椒电商有效运营网店超过1450家,累计销售总额达逾15亿元,实现了电子商务与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

不仅如此,武都区还注重加大市场营销力度,通过成立花椒协会,建设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开展直播带货活动等手段全面拓宽花椒销售渠道。去年7月13日,中国川渝火锅产业大会暨“陇货入蓉”中国(武都)花椒展示交易会首次进入主销地,实现了花椒从产地到终端市场的精准对接。“以前我们引客来,现在我们双管齐下,更主动地走出去,对拓宽武都花椒的销售渠道,提升其品牌效应,效果很好!”武都区瑞达花椒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寇瑞说。

现场观摩、花椒节会、产业论坛、东西协作……多种方式宣传推介武都花椒的结果是武都20多家花椒经销商与海底捞、老干妈、重庆德庄等大型餐饮企业建立了供销关系,并通过国际火锅联盟打开了国际市场,有约千余吨武都花椒销往日本、韩国、美国、德国。

盛夏七月的郭河乡,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花椒树从山脚延伸到山顶,勾勒出一道道幸福“等高线”。

郭河乡营寨村陈坡英一家仅靠花椒的收成,就养富了一大家子人。去年腊八节,陈坡英用花椒的收入给儿子订了婚。“这几年花椒收成都好,我现在高兴得很,就想抱孙子的事”。

今年30岁的杨利红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外地打工,近两年返乡种植花椒。通过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和自己的钻研劲头,杨利红很快成长为村里管护花椒的“后起之秀”。“2021年我们家收获了1700斤花椒,以每斤52元左右的价格出售,靠着花椒收入,家里年年有存款,希望今年花椒能卖个更好的价钱。”杨利红说。

郭河乡党委书记王文团说:“郭河全乡共种植花椒2.7万亩,其中盛产面积2.2万亩;2021年全乡总产量200万斤,人均产量达到140斤,年收入近1.2亿元,人均收入8400元,成为群众稳步增收的第一产业。”

柏林镇位于武都城区以北的北峪河流域中游地带,正处于花椒种植最佳适生区内。“我们全镇共有21个行政村,其中20个村种植花椒1.6万多亩。”柏林镇党委书记张红梅介绍道,花椒产业已成为柏林覆盖面最广、群众受益最大、认可度最高的增收产业。

柏林镇袁家坝村党支部副书记袁三德说:“我们村以前有很多贫困户,这几年大家都通过发展花椒产业实现了全面脱贫。现在高速公路非常方便,村上的能人大户把每年收购的花椒第一时间就能运到成都、重庆这些终端市场,大大增加了群众收入,乡村振兴路上,我们非常有信心。”

培育产业,需要久久为功,长远谋划,常抓不懈。下一步,武都区将紧紧围绕“3+6”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面加快花椒品种更新复壮步伐,强化花椒品牌电商营销,以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融媒体中心记者:胡本平
监   制:张文斌               
审   核:张秀兰

责   编:孟涛涛  王肖晶    

编   辑:周红霞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