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武都:让“撂荒地” 变成“致富田”

    2022-04-22 09:28:59  作者: 来源: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粮食安全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解决耕地撂荒问题,全面保护耕地地力,积极培育壮大“3+6”农业产业体系,武都区立足全区实际,统筹规划、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农村耕地撂荒整治行动,让荒地真正“活”起来、种下去,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持续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连日来,武都区把撂荒地整治作为稳定粮食安全生产、防止耕地“非粮化”的重要举措,各乡镇积极组织镇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逐户、逐块地毯式核查,建立台账,落实“一户一策、一地一策”整治措施,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耕地、恢复撂荒地耕种的重要性,对于整户外出、无劳力不能耕种的,动员流转,收归村集体统一开展全程托管服务。

走进马营镇,旋耕机在紧张作业,撂荒的土地大部分已被整治成了平整松软的农田,目前已开始覆膜耕种。

荒地重获“新生”,焕发活力。梁塄坎村村支部书记王余社正在自家的撂荒地里平地,覆膜,他打算在这块覆膜地里种些蚕豆。“这个地收拾起来比普通土地费力气些,现在我们把地耕了,杂草也清理干净了,地整理之后种些洋芋、大豆、小杂粮之类的,慢慢恢复肥力,撂荒地都会变成好田。”王余社说。

为切实做好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武都区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在摸清撂荒底数、分析撂荒原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乡村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悬挂横幅宣传政策、进村入户讲解政策等方式广泛宣传,为后续各项工作高效推进筑牢根基,并通过“督促群众复耕复种+合作社托底”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撂荒地整治工作,确保撂荒地整治真正取得实效、落到实处,真正让“撂荒地”变成“致富田”。

根据地域特点,武都区以整治撂荒地为契机,分品种打造中药材种植示范区,以安化、鱼龙、甘泉、柏林等乡镇为主,打造米仓山系红芪优势产区;以龙凤、玉皇、郭河、三河、外纳等乡镇为主,打造半山干旱地区黄芪优势产区;以马营、池坝、隆兴等乡镇为主,打造高寒阴湿纹党参、当归、大黄优势产区。按照花椒种植分布在海拔1000-1900米之间特点,根据不同的种植区域条件差异,按照植株高低、根系深浅搭配为原则,创建花椒+小麦+玉米、花椒+小麦+蔬菜、花椒+小麦+荞麦(大豆)、花椒+马铃薯、花椒+小麦等椒粮套种“1+2、1+1”模式,通过优化农业布局,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增长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据了解,全区在疑似撂荒地41.18万亩中核减退耕还林面积16.47万亩,实际疑似撂荒地面积为23.3819万亩,已完成整治23.379734万亩,未完成整治0.002166万亩,预计四月底全面完成。

融媒体中心记者:周红霞


监 制: 张文斌 审 核:张虎伟

责 编: 孟涛涛 编 辑:王骞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