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非遗闹元宵 山村年味浓

    2022-02-16 10:09:00  作者: 来源:

在武都区鱼龙镇阳山里村高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到节日期间,近百人组成的高山戏“大身子舞”表演队,“把式舞”表演队用丰富多彩的剧目,独特的表演形式让这里山村年味十足。今天的新春走基层让我们一起走进鱼龙镇,感受非遗文化高山戏的魅力。

元宵佳节,武都区鱼龙镇阳山里村迎来了最喜庆热闹的一天——国家级非遗文化高山戏展演在这里举办。对于土生土长的村民刘利红来说,今天将是他第一次登台表演高山戏,除了紧张,他觉得一些曲牌的唱法上自己还有些欠缺,一大早刘利红就拿着唱本来到村里高山戏的传承人王印贵家中让老人给自己把把关。

武都区鱼龙镇阳山里村村民刘利红:“我唱的是送财,还有点兵,虽然私底下我们也练了很久,排练了很长时间,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有些欠缺,所以我们过来咨询下老人,他对这方面比较权威,了解比较透彻,有些事情帮我们掌控、把握,我们也是第一次参加,所以有些事情肯定要向老人多多请教。在正月里,通过我们的表演给大家带来喜庆祥和,作为我这样的年轻人,从小就喜欢高山戏,希望从老人手里把接力棒接过来,传承下去、发扬下去。”

88岁的王印贵是村里高山戏的传承人,如今村里办戏,很多年轻人加入到表演队伍,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老人总是不吝赐教,有问必教。

“现在党的政策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我今年88岁了,希望把高山戏代代传承下去。”武都区鱼龙镇阳山里村高山戏传承人王印贵说。

中午十一点,参加演出的村民们穿好戏服拿好道具,开始了正式登台演出前的“圆庄”、“上庙”、“走印”等程式。浩浩荡荡的表演队伍从山顶开始沿着山路走遍村里每一个社,寓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王印贵虽然已经跟不上队伍的脚步,但是他还是会在正式表演前来到广场戏台,从戏服的穿戴、道具的使用,表演的动作给年轻人们做细致的指导。

下午六点演出正式开始,高山戏舞台演出分为“踩台”、“开门帘”、“打小唱”、“演故事”等,其中“演故事”是高山戏的正式内容,使用的语言是地道的武都方言,台上表演者表现力丰富多彩,唱得真切,跳得欢快,台下来自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时而鼓掌喝彩,时而拿出手机拍照录像,看得认真而投入,浓浓的年味就在演员的唱腔、舞姿,观众的表情、身姿中肆意流淌出来。

“今天过节,阳山村有高山戏的展演,我们专门开车过来看,这场高山戏相当精彩,让我感受到了传承文化的魅力,希望这样的展演多开展,把好的文化传承下去。”市民王利强说。

高山戏是从民间祭祀和传统社火中孕育、演变、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学术界誉为“戏剧研究的活化石”。而鱼龙山区则是高山戏的发源地,在这里高山戏流传了数百年,深得民众喜爱,而“大身子舞”与“把式舞”鱼龙独有,这个文化遗存极其珍贵。

“这场高山戏里面,有很多剧目都是寓意吉祥如意、国泰民安,让大家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欢度元宵佳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现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后续我们打算以高山戏为载体,融入乡村振兴,村规民约等元素,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的同时,传承好非遗文化,形成文明和谐的乡村风尚。”武都区鱼龙镇阳山里村村支部书记王刘云说。

近年来,武都区始终把推动文化繁荣摆在突出位置,在打造推广高山戏这一武都文化名片上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推出了大型历史剧《米仓魂》民俗情景剧《高山情韵》出版相关专著2套6本之多,让武都高山戏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地方剧种从自娱自乐、自编自演的乡土民间登上了大雅之堂,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都高山戏”被更多人知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融媒体中心记者:王肖晶


监 制: 张文斌 审 核:张秀兰

责 编: 孟涛涛 编 辑:张  珂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