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产业图鉴的磨坝“密码”

    2021-08-31 10:43:27  作者: 来源:

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始终是根基和重要支撑。于是,我们从最偏远的乡镇走起,试图用基层最生动的声音与画面,描绘、记录遍地开花、各有特色、独具“陇南味道”的产业图鉴。武都区磨坝藏族乡或许不是最典型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从偏僻到潮流的原生态与生机勃勃。

产业图鉴的磨坝“密码”

磨坝,武都区最为偏僻的乡镇之一,境内群山万壑。

乘车沿着半山间的曹磨公路前行,不禁感叹,虽然蜿蜒崎岖,但它为困在大山深处的磨坝人架起了发展致富的桥梁。

“磨坝是少数民族藏族乡,地处岷山山系东麓,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多为沟壑纵横的山地。”磨坝藏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常林介绍说,“立足实际,我们在全乡大力发展养殖+种植相结合的产业布局,助力群众致富增收。”

生态养殖:黑猪变“金猪”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越过山巅,照射在磨坝乡磨坝村小房社家家户户的屋顶上时,磨玉米、准备菜叶、猪草、打扫圈舍、照顾猪崽……村民王德红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

“今年圈里大小黑猪养了100多头,等到年底,光乡里人都不够卖!”今年48岁的王德红笑着说。

从2018年开始,原本一直在新疆、兰州等地打工的王德红回到了磨坝开始养猪,去年赶上了猪肉的好价钱,他一年的收入就达到了十几万元。

猪肉供不应求的不止王德红家。走进曹家湾村村民王伟生新修建的猪舍,基础工程已经完工,这个完全按照养殖标准修建的圈舍,还有一个月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从2006年就开始生猪养殖的王伟生,被当地村民亲切称为“猪倌”,早已成为乡里远近闻名的“老师傅”,经常给附近的养殖户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和帮助。“这些猪吃菜叶、麦麸和玉米长大,不加一点饲料,肉质肥而不腻,一到年底要猪肉的电话很多。”王伟生笑着说。

磨坝乡政府也对支持村民发展养殖业下足了功夫,政府工作人员帮助养殖户修建圈舍,邀请专家对养殖户开展理论培训和技术指导,发放防疫物品、申请产业奖补资金……

如今,磨坝仅生猪养殖的就有13家1000多头,预计产值能达400余万元;牛养殖671头,产值536.8万元;羊养殖1665只,产值249.75万元;土鸡养殖1418只,产值25.52万元。

种植覆盖:多措并举铺就致富路

花椒种植是磨坝藏族乡的另一个主导产业,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造就了磨坝花椒地道醇厚的麻香味。

这几年花椒价格好,曹家湾村开始大规模发展花椒,许多村民依靠花椒等产业住上了新房子、开上了新车子。

“全村有680亩花椒,年产花椒25吨。”磨坝藏族乡曹家湾村党支部书记王双成告诉我们。“村社路沿线,基本上种满了花椒,已经‘无地可种’,想要扩大规模,只能往山上种。”

今年,让王双成和曹家湾村人高兴的不止是花椒收成不错,而且修通了曹家湾村从崔楞干社通到庙山里4.2公里的产业路,以后在山上种花椒和中药材不用再人背畜驮了,“花椒种植的规模眼看着越来越大!”王双成笑着说。

另一件高兴事,真正解了曹家湾人的忧心事。7月29日,磨坝乡召开花椒产销对接暨经济工作会议,合作社负责人与磨坝藏族乡致富带头人围绕花椒产销对接进行了交流讨论。随后,还签订了花椒产销对接合作意向书。

“村上与柏林花椒合作社签订花椒收购协议,按照市场价格回收,预计收入可达250万元。”王双成笑得更开心了!

“我们积极实施退耕还林,今年栽植补植花椒0.96万亩,不仅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调整了产业结构。”同行的王常林说,目前,全乡花椒面积达到9490亩,产量23.4万斤,产值1470万元;中药材面积719.5亩,产量49.5万斤,产值可达348.4万元。

产业先行:群众致富 乡村振兴

“我们将继续在抓产业促进群众生活富裕上下功夫。”王常林说,磨坝乡对今后的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尤其是在认真学习了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关于“要加快推动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的精神后,更加坚定了让产业先行的信心。

如今,磨坝乡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有效统筹产业扶贫资金,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助推群众增收。依托各村资源优势,因村制宜、因户施策。

下一步,磨坝乡将把特色产业作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来抓,聚全乡之力,积极打造“十百千万”工程,即创建十个合作社,培养百个致富带头人,打造千亩中药材基地,巩固提升万亩花椒种植面积。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同时,鼓励引导群众发展全乡特色美食,挖掘全乡特色文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以恒心做恒业,我们继续把花椒和中药材种植以及黑猪、中蜂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好。”王常林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走好乡村振兴之路,要做到因地制宜、立足实际,要做到稳扎稳打、效果到位,更要做到多措并举、保障到位。不搞架子,不铺摊子,蹄疾步稳地走好“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之路,打开大山深处的致富“密码”。

(文/记者 靳淑敏 见习记者/王康)

监 制: 张文斌 审 核:张虎伟

责 编: 孟涛涛 编 辑:王骞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