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红山乡
椒红山乡
——武都区花椒产业综述
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岷山山系与秦岭山地的结合部,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白龙江中游,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型气候,光热资源充足,生物垂直分布明显,资源品种多样富集,具备发展花椒等特色产业的独特气候资源优势,是全国花椒最佳适生区之一。
所产“大红袍”花椒以果皮丹红、粒大饱满、芳香浓郁、麻味醇厚享誉中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花椒产业,多年来,武都花椒实现了从“零星栽植、地埂模式”到“荒山开发、规模连片”的蜕变。
“一开始是零星种植,后来村民们看到花椒价钱高、能赚钱,于是大家在政府的扶持下,由村集体统筹规划、村民自发参与建设花椒基地,开始大规模发展花椒产业。全村目前的花椒种植面积已达4000多亩。”马街镇沙坪村花椒大户张永军说。
近年来,武都区按照“1+4”产业扶贫机制,将椒农组织起来,发展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共同受益的集体合作社,承接“种植更新换代”、“治病害更新复壮”、“双椒套种增加效益”、“路水窖三合一灌溉增产”等产业项目,与集体经济挂钩,关联加工企业,连续十二年举办花椒电商洽谈会,实现电商销售的突破,有效促进了全区花椒产业的发展,花椒已成为全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截止目前,全区稳固发展花椒100万亩(其中85%为大红袍品种、5%为二红品种、10%为八月椒、叶里藏等其它品种),已建成万亩基地8处,千亩基地108处,花椒种植覆盖全区37个乡镇(街道)、650个村。
2020年全区花椒总产量6000万斤,综合产值36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武都花椒在全国具有“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品质第一、农民收入占比第一”的行业地位。适生区贫困人口花椒收入占比达到60%以上,11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花椒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在大力推进花椒产业基地化、规模化建设的同时,武都区不断加强花椒品种改良和管护工作,在34个乡镇和3个街道分三类建设花椒种植示范区84万亩,通过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加强园区树势整形修剪、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不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带动了周边乡镇花椒产业健康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稳步提升。
为了给花椒树品种改良提供技术保障,武都区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马街镇大李家村建设了一处30亩的花椒科技试验区,可保证年出圃优质大红袍适生苗10万株。同时,从重庆江津区引种20万株青花椒幼苗进行培育繁殖,经过优质优选、土壤改良、整地平床、栽植育苗、水肥管理等措施,有效保证了青花椒引种驯化的成活率,为花椒产业高效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武都区还制定了《武都“大红袍”花椒集约化栽培技术规程》《武都“大红袍”花椒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等技术规范,进一步促进了花椒产业生产走上了标准化之路。目前,全区已累计培训农民180多万人(次),品种改良200多万株,编印《花椒科技管理手册》和各种技术要点、资料80多万册(份)。花椒主产区举办的花椒综合管理技术培训班每年培训1万人次以上,直接提升了椒农种植花椒的科技素质。
如今,不出武都区镇域,花椒即可实现产、供、销的产业链运转,小花椒真正形成了产业大格局。同时,武都区抢抓各类电商平台建设的机遇,积极引导花椒加工企业、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乡村干部开办网店,实现了国家级贫困县在发展电子商务与精准脱贫工作无缝对接,产业扶贫实现了质的飞跃。随着花椒价格的不断攀升,群众的产业收入越来越高,致富的思路越来越开阔,干劲也越来越足。
记者:李俊兴
监 制: 张文斌 审 核:张秀兰
责 编: 孟涛涛 编 辑:周红霞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