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武都区:美丽乡村“绣出”百姓幸福笑脸

    2020-04-22 16:47:01  作者: 来源:
   武都新闻网4月22日讯(记者 何丹瑶)“村里干净了,漂亮了,也吸引了许多踏青、摄影、旅游者纷至沓来,迷人的田园风光,一时成了城里人的最爱。”武都区安化镇大鹿院一名包村干部说道。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舞台;农村,则是孕育城市的故乡。为了让老百姓像城里人一样,在优美的环境中,舒适而又有尊严的生活,近年来,武都区使出了“十八般武艺”,着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用绣花般的精神,“绣出”百姓幸福笑脸。

一个村庄,就是一张靓丽名片

毫不夸张,近年来武都区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今年以来,武都区坚持拆治结合,对拆危、拆旧腾挪出来的土地,按照宜建则建、宜绿植绿、宜耕还耕的原则,集约高效利用,打造小花园、小景观、小菜园,同时,大力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和脏乱差等问题。目前,全区450个村子告别了以往的“脏乱差”,变成了“洁净美”。

如今,走在武都区各个村庄,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茂盛了树木、绽放的鲜花、新绘的文化墙、充满文明气息的民俗,一幅幅美丽的田园山水图让人流连忘返。 

 

产业发展为美丽乡村注入生命力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撬动,武都区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等工作相结合,为村民脱贫打下了基础,为致富树立信心。臻怡澜悦茶叶开发有限公司在裕河镇租赁荒坡岗地50亩种植茶叶,每天收购鲜叶龙井130斤、毛尖220斤,每天可增收150元到200元。该茶厂运营至今共带动贫困户245户,1005人,已成为周边农户就近就业、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为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宜业宜居的生态美丽村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根基。近年来,武都区着力将茶产业打造成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切实有效推进武都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倡树村规民约,让礼仪文明成为乡村“新风尚”

“酒席标准为400元以下,烟的标准为20元以下,酒的标准100元以下,宴席不超过20桌,迎亲车队不得超过6辆,取消升学、满月、乔迁等宴席。”近日,武都区柏林镇袁家坝制定的红白理事办理标准,被人们到处传颂,成为切实推进村民自治,净化文明新风,促进精神文明的新举措。

村规民约承载着沉甸甸的乡土记忆,是中国村落传统文化、乡风文明、集体道德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投影。然而近年来,人们的生活好了,各种乡村文明却逐渐衰败下来,有的甚至即将消失。

武都区建设美丽乡村,使乡村的硬件得到改善,同时将软件配套建设也紧紧跟上。该区将移风易俗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效结合,一方面针对村民的思想文化意识淡薄的客观因素,在村庄道路、院墙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观”、“二十四孝图”、“文明新风”等为内容,以漫画等形式绘就和粘贴文化墙,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将移风易俗写进村规民约,向广大群众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移风易俗的积极意义,倡树厚养薄葬、婚事俭办新风尚,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奢糜之风。对于在婚丧嫁娶中一些好的做法及婚事俭办,丧事简办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与“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挂钩,优先享受各种优惠政策。

“环境改善了,村民不再乱扔垃圾了,村容村貌更加亮丽;村风文明了,赌博的少了,不孝顺父母、邻里纠纷等事件明显下降。”武都区柏林镇袁家坝村干部袁红梅说道.
 

【编辑 杨榛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