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三年决战奔小康】陇南市武都区高家村牲畜消失记

    2018-09-03 16:08:49  作者: 来源:
【三年决战奔小康】

高家村牲畜消失记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陈多 通讯员许成儿

  处暑前后,正值花椒采摘的季节。天刚露出鱼肚白,陇南市武都区蒲池乡高家村村民许珍平就起床了。

  早饭过后,许珍平开着三轮车,拉上饮用水、干粮和背篓、筛子等摘花椒的工具,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赶往大草坡的花椒地。不到半个小时,他就到达了目的地。

  傍晚时分,忙碌了一整天的许珍平又开着三轮车,拉着3筐鲜花椒回家了。

  这种情形,放在几年前根本无法想象。

  高家村位于蒲池乡西北部,辖3个村民小组180户622人,曾是有名的贫困村。村里耕地90%以上是干旱的山地,且大多位于大草坡、水泉湾、草坡、好地坪等地,从家里到地里徒步需要2个小时左右。

  以前,许珍平的父辈们干农活全靠人力,直到1981年买了一头毛驴。

  “几年前,高家村每家至少都有一头牲畜,有很多家庭同时喂养着牛和驴,牲畜成了群众最得力的帮手。”高家村党支部书记龙维忠说。

  在村民刘虎平的记忆中,播种小麦、洋芋等农作物之前,凌晨5时就要起床,用驴往地里驮运农家肥。由于每天最多只能运两次,每年运送肥料就得一个多月时间。除此之外,每天还要给驴割草、喂草料等,这些都成了他儿时挥之不去的记忆。

  近年来,在市、县大力支持下,高家村着力加强村班子队伍建设,选齐配强了村“两委”班子,高家村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针对基础设施滞后、山高地远的实际,村“两委”班子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并发动乡贤、村民筹资筹劳,在帮扶单位省工信委的支持下,修建了村级文化广场,硬化了村内道路,打通了通往草坡、大草坡、水泉湾、好地坪等地的田间道路40多公里。

  如今,这些田间道路和通往湾里、马家年、麻湾等村的通村公路互联互通,编织了一张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让高家村人到田间劳作变得越来越便捷。这些路网,成了高家村群众的产业路、致富路和希望路。

  路通则思变。随着田间道路的打通和群众收入的不断提高,群众纷纷卖掉马、驴、牛等牲畜,取而代之的是三轮车、皮卡车和小轿车。

  龙小军是高家村人,也是蒲池九年制学校的教师。他家栽种了近10亩的花椒树,每年可采摘近1000公斤的花椒。工资加上花椒的收入,让他成为本村高收入群体中的一员。去年,龙小军花20多万元买了一辆丰田SUV。

  “以前驮运农家肥要用一个多月,现在用三轮车二三天就搞定了。有车,发展特色产业更方便了。”村民刘虎平说。

  “随着一条条田间道路的打通,全村80%的农户都购买了农用三轮车,没买三轮车的也买了皮卡车、小轿车、越野车等。如今,高家村97%的农户都有车。”龙维忠说。

  打通的是道路,带来的是希望,从人力到牲畜到车的渐进变化,也是高家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渐进过程。

  如今,仅花椒产业,全村户均年产500多公斤,按今年的价格计算,户均最低收入8万多元。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到2018年底,可实现整村脱贫。

【编辑 杨榛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