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油橄榄产业开发纪实
从“舶来品”到“黄金产业”
八十年代,一首优美的《橄榄树》传遍武都大街小巷,那时人们并不知道歌曲中的橄榄树为何物。
2012年一个和煦的春日,汉王镇党委书记赵文强站在一颗有7年树龄的油橄榄树前介绍:“这棵树去年采摘橄榄鲜果50多公斤,仅这一颗树户主收入400多元。全镇采摘550吨,收入500多万元,现在只是初果期,近两万亩油橄榄要是进入盛果期的话,那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20年艰苦探索,不懈奋斗,油橄榄从“舶来品”变成了武都振兴地方经济、帮助群众致富奔小康的 “金果果”、“摇钱树”,成为国内仅有的有自主品牌、市场前景广阔的“黄金产业”。
强措施、建基地、产业规模上水平
油橄榄,原产小亚西亚,主产地中海沿岸的埃及、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国家。种植历史已达4000多年。橄榄油被誉为“植物油皇后”。
我国栽培油橄榄始于1964年。1988年,我国油橄榄专家经过实地考察。确定武都区白龙江沿岸海拔1300米以下的河谷及半山地带为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1989年,武都被列为全国三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洋树种”寻到了“好婆家”,
20多年来,武都区采取国家、集体、能人大户和千家万户一起上,以发展私有林经济,治理荒山荒坡、退耕还林、地埂和“四旁”绿化相结合的方式,发动群众,抓引种、抓育苗、抓示范、抓培训、抓投入、抓科研,加快油橄榄基地建设。先后引进推广佛奥、莱星、皮削利等13个适生丰产品种,探索积累了育苗、嫁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生产实践经验,促进了油橄榄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截止目前,全区累计发展油橄榄18万亩,建成大湾沟、将军石、董家坝等高标准国有示范园3处2100亩,50亩以上的大户私有橄榄园145处2.5万亩,农户连片橄榄园210处15.3万亩。有3万亩油橄榄开始挂果,1.5万亩进入盛果期。2011年产果4300吨,产油690吨,实现产值8000万元。武都油橄榄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武都区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的荣誉称号。
兴加工,创品牌,系列产品屡获大奖
在加大油橄榄基地建设的同时,武都区大力发展油橄榄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生产线,不断研发新产品。目前全区按照油橄榄果实的运输半径,分别在两水、城关、汉王等地配套建成了9座油橄榄系列产品加工厂,其中油品加工厂6座,年加工能力3200吨。研制开发出橄榄油、保健橄榄油丸、系列化妆品、油橄榄茶、橄榄酒、橄榄罐头等6大类、40多个产品,注册了“田园品味”、“田园年华”、“博林牌”、“祥宇牌”、“阳光诗美牌”、“武都牌”等商标,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大连、昆明、成都、兰州、西安等大中城市,倍受消费者青睐并屡获大奖,是国内仅有的有产量、有品牌、有市场的油橄榄产品。橄榄油于1994年及1997年分别荣获全国首届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银奖和甘肃省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金奖。2005年-2008年连续四年获得中国杨陵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后稷奖及后稷特别奖;获得2008第四届和第六届国际食用油及橄榄油产品博览会提名奖;2011年武都区代表陇南市委、市政府参加陇南市协办IEOE中国国际食用油产业博览会,陇南市委、市政府获得了中国食用油产业突出贡献奖。
上水平,增效益,产业发展提速向好
橄榄油的消费在全世界正在逐年增长。有资料显示,橄榄油的进口正以年均60%的增长速度进入中国市场。
一边是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一边是独具地域特色优势的优质品牌,油橄榄成为武都区极具开发前景的“黄金产业”。 全区计划发展油橄榄基地30万亩,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鲜果5万吨,产油1万吨,可实现产值12亿元。
因此,武都区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谋划油橄榄产业的发展。在全面开展科技培训提升油橄榄种植户科技管理水平、加快现有油橄榄加工企业重组整合的步伐,培育壮大企业集群的同时,还将更进一步的加强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邀请专家实地指导培训。加强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交流,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加强与国家、省、市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油橄榄产业开发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不断提高油橄榄产业开发质量和效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