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让甘肃七百年戏曲“高山戏”焕发青春

    2016-09-27 10:42:41  作者: 来源:     

“武都高山戏”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尹利宝

   本网讯(记者 王芳)甘肃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一带,山大沟深,偏远贫瘠,而发源于此地高山一带的高山戏,已在民间流传700多年。195910月,此戏种才被定名为“高山戏”。之前当地人都称其为“走过场”、“唱过板”等。1975年,现代高山戏《开锁记》参加了全国文艺调演,高山戏走向了全国。

当尹利宝降生在被誉为“戏模子”的家庭时,他注定与高山戏结下了难解的情缘。1985年,武都举办农民文艺调研,那时尹利宝才7岁,但却完全记住了演出节目《更上一层楼》的全部唱腔。近年来,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各村戏模子的相继谢世,各演出团队的自行解散使得高山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走向了最低谷。

20057月,武都区文化馆馆长赵元鹏亲到鱼龙,找到了教书的尹利宝,告诉了他国家在非遗项目申报方面的相关政策。这消息大快人心,但却又让人一筹莫展。因为父辈手里的高山戏业余剧团已经名存实亡十多年了。剧团怎么组建,演员如何发动,节目的排练连个地方都没有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眼前。然而,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再大的困难总得要克服,先辈们的文化遗存不能就这么消亡了。经过深思熟虑,尹利宝毅然决然地开始了他艰难的文化苦旅。

秋日的鱼龙几无晴日。尹利宝带着村里年轻的文化爱好者尹水给、尹志刚一起走家串户,给村民做思想工作,8月,沉寂了十多年的上尹村高山戏业余剧团终于重新组建。尹利宝拿着自家的茶叶、水果,拉去了自家的煤块,在农民杨崔让家里和几十名农民演员开始了排练。从鱼龙初中上完课,打着伞,穿着水鞋步行八里多的路程到上尹村编排节目,第二天又要早早地回到杨坝教书,那段日子的工作总让他感到腰酸背痛。2006年,省级非遗项目保护申报成功。

2007年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的关键时期。武都高山戏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自然是申报的重中之重。为了资料的详实准确。8-10月,尹利宝不畏路途遥远,走访了鱼龙镇张义发、杨守基、尹三斤等二十多位高山戏老艺人,走访了隆兴乡蛇崖村秦竹叶、王正九与王家坝村王仁军、孙晓德等十多位民间艺人。采访工作的扎实、有效,资料的充足、详实为高山戏国家级申报文本的撰写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非遗项目申报文本的撰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专家对项目文本的认可是项目通过审批的重要环节。所以,写任何一个项目的申报文本都必须自己先要了解这个项目、研究这个项目,说行内话。为此,尹利宝常常在普查来的原始材料基础上查阅许多资料,阅读大量书籍,深入研究,几易其稿才能完成文本撰写。为了非遗项目文本的撰写工作的有效开展,2007年,尹利宝带队到隆兴、佛崖、三仓、角弓等几十个乡镇进行了武都区第一次、第二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2009年年底,他整理、编撰了六十多万字的《甘肃省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武都卷》丛书,全面收集了武都区近百项非遗保护项目名录,为武都区非遗保护项目的整理、存档、申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072009年,两年间,尹利宝撰写的《武都高山戏起源探析》一文在《甘肃文苑》发表后被收编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集》中。 20086月,高山戏终于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继高山戏申遗成功后,尹利宝论文《高山戏起源质疑与新解》首次对“高山戏学术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文获“甘肃省戏剧理论论文暨第二届艺术科学论文评奖”一等奖,在高山戏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后来,他撰写的《武都高山戏现状分析与发展之思考》、《武都高山戏文化的研究对甘肃构建“戏剧大省”的重要意义》、《高山戏的音乐》、《陇上戏苑:源远流长的武都高山戏》等多篇高山戏文章又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相继发表。其专著《高山戏》一书,图文并茂,全面介绍了高山戏的起源、音乐、表演等内容。省著名戏剧理论家王正强先生评价这又是“一座嶙峋的丰碑”。

     尹利宝集编剧、配乐、演奏于一身。2007年,他编写了剧作《刘四告状》、《钉缸》、《计划生育好处多》、《夸生活》、《办年货》等高山戏剧目。而这时,却是他租房、到医院给妻子做陪护,在家里照顾老人的最艰难时刻。2008年,生活渐渐稳定下来的他编写了《特殊党费》、《夜逃》(与尹维新合作)、《齐上阵》三本高山戏剧目,这三本在帐篷中完成的剧作,在“全省小戏小品剧本评奖”中分别获得了全省一、二、三等奖。2011年,他几易其稿后写成的《李文忠》得到了我国著名剧作家杨智、著名作曲家杨鸣键的一致好评。

七百年戏曲“高山戏”焕发青春,为甘肃戏剧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也因为高山戏,这片苍凉的地方便有了欢乐的滋润,有了这种滋润,生命便有了活力,生存便有了动力。这与尹利宝不畏艰难,笔耕不辍密不可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