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让文化融入生活

    2016-09-27 10:39:49  作者: 来源:     

武都区文化发展工作掠影

 杨建辉

名曲荟萃的戏曲公演、栩栩如生的民间民俗文化展演、红红火火的社火表演、气势磅礴的红歌大赛……去年以来,一台台精心组织的文化活动闪亮登场,为武都区广大群众送上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文化“滋润”生活伴着悠扬的旋律,激昂的歌声四处飞扬。“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不管是春夏秋冬,在油橄榄基地公园里,唱歌的人当中,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老人,年龄最小的有20多岁的青年,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活动的组织者王鼎海告诉笔者,每天晚饭后,这些队员都会来到这里扭秧歌、唱红歌,文化活动已经与他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了。

50岁的老师就是其中的“铁杆分子”。“在没参加活动前,每天晚上不是邀几个好友打扑克,就是组织饭局,几年下来,眼看着身体每况愈下。后来经朋友介绍参加了激情广场大家唱,心情愉快了不说,身体也越发的结实起来啦。”老师乐哈哈地说,不用花钱就能得到健康,文化活动就像“润滑剂”一样,让生活越过越有滋味了。

现如今,在武都区的公园、广场和街道旁,每当夜幕降临,一群群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在明亮的灯光下,伴随着欢快的乐曲,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扭秧歌……成为这个城市最亮丽的风景线。与此相应,上网聊天的少了,学本领的多了;孤独寂寞的少了,健康快乐的多了…… “红歌”大合唱比赛、阅读 “红色经典”书籍、组织观看 “革命历史电影”、启动“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等活动……今年以来,武都区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了系列红色文化活动,通过学习党史党情,重温党的光辉历程,让广大干部和群众面对面地说、心贴心地讲,不断加深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书画摄影展览、演讲比赛、体育运动竞赛、文娱节目演出……异彩纷呈、健康向上的文化真正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正是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上考虑对文化发展的需求,武都区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扶植群众文化发展,真正将文化“种”在城市社区、田野村落,城乡居民在自己的天地里乐此不疲地吹拉弹唱、打球练操、舞文弄墨。

以读者服务为中心,全面实施的“知识工程”走进了群众中间。经常在图书馆看书看报的李大爷说:“来这里看书是一种享受,这里不仅书籍多,而且安静。”去年,武都区图书馆6个服务窗口上半年共接待读者15万多人(次),书刊外借5万册(次),解答咨询1080多条,为读者查找复印资料1600多条,春节、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8项,送书下乡3次,开展学术讲座6次,整顿藏书1.5万余册,搜集地方文献151册,分编图书1500多册,全年征订报刊80余种。20119月,图书馆被甘肃省图书馆学会授予“2011年学会年会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

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的“文化粮仓”。在佛崖乡叶坝村农家书屋里,专门负责管理书屋的张生财说,农家书屋启动两年来村里有了很大变化,看书的人越来越多,“想正事”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有“麻将情结”的人都“金盆洗手”了。现在人们一门心思想发家致富的门路,书籍就成了金钥匙。种植、养殖、科技种田等方面的书籍最受百姓欢迎。据了解,武都区自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以来,通过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开展各种科技讲座、培训等活动,通过科技致富典型示范作用,使大多数农民逐渐养成读书求知、学习益智的良好习惯,农家书屋正在成为深受农民欢迎的“文化粮仓”。截止目前,全区已累计建成农家书屋295个,书橱、桌椅、牌匾等农家书屋辅助设施设备全部配齐到位。

同时,武都区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努力改善全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遗保护中心数据库及数字空间建设、高山戏鱼龙传习所、高山戏隆兴传习所、高山戏城关传习所、博物馆、水濂洞、广严院、佛堂寺、邢澍墓和文物修复已全面完成。总投资4670万元的文化广电大厦,正在开工建设。

文化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而且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如今,在家门口广场看文艺演出,进农家书屋免费借阅书籍……人们感到文化正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