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2011年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小康路上好风景
——武都区2011年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2011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武都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为目标,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扎实落实各项扶贫措施,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51万人。
整村推进换新颜
2011年省市下达武都区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任务18个,投入财政扶贫项目资金2087万元,区上下达任务20个。在整村推进工作中,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突出抓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项目和提高农民素质的科技扶贫项目。每个整村推进村确定一名县级领导抓点,统筹协调,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区委、区政府与项目乡镇和区直帮扶单位签定扶贫开发责任书,明确扶贫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区直帮建单位帮建任务、乡镇帮建任务和群众自建任务,制定奖罚措施,落实任务、靠实责任;委托有资质的设计部门对水利、公路、便民桥建设等工程类项目逐项目详细测设,按设计实施项目,确保工程建设规范运行。通过各项建设措施的落实,全面完成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其中,新修梯田1902亩,新修人饮工程3处,解决了700多人的饮水困难;危房改造22户,一池三改两村76户,新修村组公路12条31公里,推广优质马铃薯180亩,种植中药材3600亩,发展村级互助社四村,配置太阳灶3320台,劳务输转普通技能培训525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800人次。
劳务移民拓宽发展空间
武都区始终坚持把劳务移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之一。按照“积极宣传、深入动员、安全护送、妥善安置”的思路,派工作人员深入各移民乡镇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全年共向新疆移民261户915人。加大“两后生”输出力度,委托具有较强实力和安置就业能力的培训学校进行“两后生”培训。目前共向陇南卫校、陇南驾校、绵阳工贸学校等学校招收输送“两后生”1204人。切实加大劳务培训和输转力度,选择具有较强实力和安置就业能力的陕西扶贫培训集团入驻武都区,创办基地,开展劳务技能培训,主要培训装载机、挖掘机、电焊工等专业,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的学员,颁发特殊行业从业资格证、操作证和结业证等相关证件,并由培训单位根据学员情况,就近安置或异地安置就业,有效解决贫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达到“培训一人、输转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共培训1030人。全年累计输转富余劳动力13.6万人,创劳务收入13.8亿元。
社会帮扶助推扶贫进程
武都区主动加强与中央、省市帮扶单位沟通联系,积极争取帮扶项目和资金。2011年参与武都区帮扶的国家、省、市、区帮扶单位共143个,帮扶队员1964人(次)。一年来,各级帮扶单位按照“四到五定”帮扶制度要求,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的苦干实干精神,立足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认真落实帮扶到村到户制度。领导率先垂范,深入村组、帮助贫困村落实计划,寻找路子,多方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充分发挥了社会帮扶工作的优势,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截至11月30日,全区共落实帮扶资金529万元,其中直接投资79万元、捐助各类物资折资450万元。同时完善了《武都区县级领导联系贫困乡帮扶贫困村,区直单位、企业、乡(镇)帮扶贫困村工作职责及考核办法》,每季度就帮扶工作进行专项督察,有力推进了全区扶贫开发工作。
科技培训强素质
扶贫开发,农民是主体。武都区把科技培训作为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的有效手段,紧紧依托区花椒中心、核桃中心、油橄榄产业办、中药材中心、水产站、茶叶站、农技中心等技术单位优势,按照区域产业优势,共同分片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尤其在冬季利用农民冬闲时间,采取集中培训和实地操作相结合的办法,召开群众会进行集中培训,再到田间地头实地操作培训,主要开展了核桃、花椒、油橄榄、茶叶等经济林果栽植、修剪、管护及病虫害防治,中药材栽植,水产养殖、畜牧养殖技术及疫病防治,良种良法推广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共完成培训4150人(次)。通过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效地增强了农民科技致富的本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