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油橄榄产业发展研讨会暨中国经济林协会油橄榄协作组换届会在武都召开
全国油橄榄产业发展研讨会暨中国经济林协会油橄榄协作组换届会主会场。杨建辉摄
大会为武都区颁发“中国油橄榄之乡”的牌子和证书。杨建辉 摄
武都讯(通讯员田银平 杨建辉)全国油橄榄产业发展研讨会暨中国经济林协会油橄榄协作组换届会于2011年11月8上午在武都召开,中国经济林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伍步升、中国经济林协会副会长、副秘书长刘嗣上、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山区开发处处长刘跃祥,国家林业局造林司经济林处调研员易哲,中国经济林协会油橄榄协作组主任委员李聚桢,省林业厅巡视员曾效先及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李旺泽、市委常委、区委书记田广慈等市、区四大班子领导出席会议,大会由中国经济科学院林业研究所、中国经济林协会油橄榄协作组秘书长俞宁主持。
会上,伍步升、刘嗣上、刘跃祥、李聚桢等专家教授对油橄榄的栽植、修建、施肥等技术和全国油橄榄发展现状分别作了详细的指导。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李旺泽对全市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和方向做了重要讲话,市委常委、区委书记田广慈就武都区当前油橄榄产业发展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阐述了未来武都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会议组织全体与会人员参观了武都区两水镇十里砸子坡、大弯沟油橄榄示范园、和田园公司植物油提取生产厂世博林等企业深入了解了武都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大家对武都区在强化科技支撑、建立专合组织、扶持龙头企业、创立特色品牌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表示出由衷的赞叹,与会专家们认为,武都的气候和壤条件适合油橄榄生长,发展油橄榄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武都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战略部署,在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中国经济林协会等各位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抓规划设计、抓苗木培育、抓示范带动、抓技术指导、抓综合管理、抓龙头建设,逐步形成了产业化开发的良好格局。目前,全区油橄榄种植面积达到18.1万亩,有4万亩开始挂果,2万亩进入盛果期,预计今年鲜果产量达4500吨,鲜果产值4000万元,可加工橄榄油700吨,加工产值8400万元,建成了祥宇、田园、世博林等油橄榄加工企业十户,日处理鲜果400吨,开发研制的六大类40多个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兰州等大中城市,市场前景广阔。2005年,武都油橄榄被国家质检总局评审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产的橄榄油于1994、1997年分别获得甘肃省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和全国首届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银奖,2005至2008年连续四年获得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后稷奖及后稷特别奖,2008年在中国国际食用油及油橄榄产品展览会上获得提名奖。
同时,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对我国油橄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交流。要求各科研机构和产区要在“稳规模、强科技、抓管理、舞龙头、拓市场、增效益”上下大功夫,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不断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打造全国油橄榄主产区。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扩大种植面积,实现适生区全覆盖,同时配套完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精心打造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栽植基地;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强化科技培训,提高广大种植户的科技素质,加大良种引进、培育、推广和嫁接改良力度,落实以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为重点的各项管理措施,提高产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整合现有油橄榄加工企业,有计划引进先进加工生产线,培育壮大企业集群,扩大加工能力,提高鲜榨油等产品的产能、规模和质量;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着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拓宽销售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油橄榄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会上,中国经济林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伍步升、中国经济林协会副会长、副秘书长刘嗣上共同为武都区颁发了“中国油橄榄之乡”的牌子和证书。
来自北京、甘肃、陕西、上海、浙江、云南、四川等地和全市各县区科研单位、油橄榄技术专家、产业负责人、企业代表,新闻媒体记者等150多人参加了会议。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