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园 新生活
新家园 新生活
——武都区灾后重建报告
本报记者 田银平
深秋的武都大地,满地金黄,瓜果飘香,到处呈现出丰收的景象。
姜家山、感恩村、叶坝、浩家沟……一个个灾后重建新村使山乡更加美丽;八一中学、深圳中学……一所所漂亮的学校中书声琅琅。还有那一座座崭新的医院为广大群众解除病患,一条条道路通往山里山外……
曾经满目疮痍,如今浴火重生。经过三年的灾后重建,武都灾区的人民建起了新家园,住进了新房,过上了新生活。
三年前的5月12日,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波及武都全境,给这片土地带来百年不遇的大灾难。
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心系灾区、亲临一线,深入考察,鼓舞民心;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人民子弟兵和广大灾民同甘共苦一起奋战;广大志愿者在废墟中来回穿梭;还有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这些爱心汇成娟娟细流温暖着灾民的心田。
面对百年罕见的震灾,武都区委、区政府沉着应对,果断决策,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奋力夺取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开展了史无前例、量大面宽的灾后重建工作。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夜以继日,奋力拼搏,扎实苦干,通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全面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目标任务。
三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曾经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地震重灾区武都,“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三年前提出的重建目标已经实现,一个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曾今的姜家山,整个村庄一片废墟,村民们个个泪流满面,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每个人心中都没数。三年过去了,家家都建起了两层的小洋楼,新家园有了,笑容又重新回到村民们的脸上。以前要到马街镇上赶集,要走近两小时的坑坑洼洼的土路,如今,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到家门口,骑上摩托车最多用十几分钟。姜文是姜家山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他家修了两层6间砖混楼房,还配套建设了卫生间、厨房、沼气池、圈舍。现在他和老伴精心作务自家的4亩多花椒,一年花椒就有近2万元的收入,冬季收贩猪牛毛还可以增加一笔收入,3年来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姜家山村民有的跑起运输,有的开起小商铺,还有的开起了农家乐,生活一天一个样。
三年来,武都区建成了100多个重建新村,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甜美。
那座备受世人瞩目的八一中学,曾想,地震造成师生们无法正常上课,只有在彩条布搭起的帐篷下上课,而今,在兰州军区的援建下,一座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设施一流现代化学校建成,师生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更加用心的教书育人和刻苦学习。还有深圳中学,城关中学、安化初级中学、两水中学、马街小学等等,一座座最坚固、最漂亮的学校矗立在武都大地上。
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这是群众对灾后重建最好的总结。
3年的灾后重建,城乡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品位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
3年重建,在灾难中挺立,在废墟上崛起,在豪迈中跨越,武都大地正在全面加快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try{parent.JS.modules[window.name].content.setHeight();}catch(e){}</script>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