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向天再借一百年”

    2016-09-27 00:39:58  作者: 来源:     

“向天再借一百年”

——访武都区老红军马清福

通讯员  张鑫

共产党对咱们农民可真是太好了,想想旧社会,再看看今天,真是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我吃了一辈子共产党的饭,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再活一百年,好好享受这丰衣足食的好生活。——马清福

时光如梭,转瞬间我们即将迎来建党90周年华诞,在这普天同庆之际,笔者拜访了武都区唯一一位尚健在的老红军——马清福,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他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他对新生活、新社会有什么感言……带着诸多的疑问,笔者对其进行了长达2个多小时的采访。

马清福,祖籍四川,现年90岁,192125日出生, 193310月参军,曾服役于中国红军西路军第30259团,1942年退役,定居于武都区两水镇前村,育有一儿一女,目前儿孙均已成家立业。526日,当笔者踏进马清福的家门时,老人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听戏曲,一副躺椅、一台收音机、一杯清茶,再加上暖烘烘的太阳,老人的生活真可谓是优哉游哉。说明来意后,老人连忙喊来儿媳为我们沏茶倒水,并从柜子里翻出两包好烟招待,寒暄几句后,带着浓浓的好奇心,笔者问起老人抗战时的生活。

“那是啥子日子哦”时隔50多年,老人的口音里还带着些许川腔,他用微颤的手点燃一根香烟,为我们徐徐道来。“1933年,我家里的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便和几个老乡参加了红军,当时我只有12岁。那时候天天打仗不说,能有干粮吃就算是谢天谢地了,过草地的时候,实在饿得不行了就吃草,煮步枪皮带熬汤喝”。老人的眼眶有些湿润,他告诉笔者:“记得有一次战斗失败了,我跳崖后侥幸挂在了一颗大树上,一挂就是两天两夜,等我想办法从树上下来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了,只留下漫山遍野的尸体。我饿得实在不行,就在死人堆里找干粮吃,不管是生的熟的,见到吃的就往嘴里喂,只想着能活下来就是天大的福分了”。

“现在的生活好啊”。说起现在的新生活,老人乐呵呵的对笔者说:“我现在在吃、穿、住各方面的条件都是以前不敢想的,你瞧瞧我穿的衣服,一件就百十元呢,你再看看这屋子里放的大米和小麦,光这些就够我们吃两年了。我还有抚恤金,一年18000元,民政部门每半年给我发一次,这些钱维持家里一年的开销是足够了。”老人打趣似的对笔者说:“我现在的生活吧,可以说是吃不缺,穿不少,钱够花,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错过了三年前的灾后重建”。

说起灾后重建,似乎是老人心里一块隐隐的痛,笔者了解到,地震前,老人和儿媳住在一院6间土木结构的瓦房里,地震后,老人一直想重建,但由于儿子已于2007年因病去世,家里缺乏劳动力,再加上房子的损坏也不是太严重,就在家人和亲戚朋友的劝说下,放弃了重建的想法。“房子早在地震后几个月村里就组织人给我维修好了,但看着别人一个个都忙着重建,我这心里头就总想做点什么”。虽说已是90高龄,但从老人的话里,笔者发现他的心态还是那么年轻,他的干劲还是那么充足,或许,这就是一位老红军、老战士应有的不畏苦、不服输的品质吧。

“灾后重建3年来的变化真是太大了”。说起村里的变化,老人立马喜上眉梢。“你瞧瞧,这一栋栋新修起的小洋房,那一个不阔气,不漂亮?党和政府对我们农民可真是好到家了,要不是党的好政策,想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别说我,怕是村里大多数人都不敢想。你看我家正好住在村子后边的高处,一到晚上,整个村子里灯火通明,那才叫是一个美呢”。老人的儿媳郭小慧接过话茬告诉笔者,自重建开始后,老人每天都要拿着板凳坐在门前看大伙儿忙碌,虽然他很少出门,但你若要问他谁家那天打顶了,谁家那天砌墙了,谁家房子修好了,还真难不住他。老人有些激动的告诉笔者:“我就是想把村里的这些变化都看着,都记下,等有一天我也走了,我要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天翻地覆的种种变化都告诉那些死去的战友,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老人的话让人感动,甚至禁不住落泪,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和平幸福的生活。多少年来,我们在共产党的带领下,踏着前辈们的足迹,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完成了似乎不可能完成的灾后重建,生活越过越好,如果有一种方式,又有谁不想把这一件件说不完的喜讯告诉那些逝去的英灵呢?马清福是普通的,但他又不平凡,他用他90年的足迹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见证了武都区千千万万农民由贫困走向富裕。老人的生活算不上富有,但却充足、实在、平静,正如老人亲口告诉笔者的一句话——我吃了一辈子共产党的饭,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再活一百年,好好享受这丰衣足食的好生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