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创先争优好党员

    2016-09-27 00:39:01  作者: 来源:     

创先争优好党员

——记武都区交通局农村公路养护站副站长、工程师何洪钟

通讯员 田银平

何洪钟同志1980年分配到武都区交通局工作,30多年来,他一头扎在交通建设事业中,矢志不谕,一干就是30年,现已由一个穿破棉袄的毛头小伙变为一个屡经岁月锤炼,稳重诚实的成年人。对于他来说,立足岗位争创一流已是他故有的心态,在交通建设工作中,处处体现出他争创一流的模范事迹。

创先进,从过去开始

    在省道江武公路改建工程中,由于他业务能力强,工作上能独当一面,组织派他负责米仓山段的改建工程,他坚持半年头顶烈日,留守现场,与施工队同吃同住同劳动,严把工程质量关,完成了米仓山全段改造工程任务,经省地验收被评定为优良工程,受到原陇南地委和行署交通处的表彰奖励,上级的认同和肯定,更加坚定了他热爱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树立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城郊乡姚寨至上黄的旅游公路铺油工程中,何洪钟同志坚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由于姚寨至上黄当时处于沟深人稀,吃住不便的状况,他饿了吃一包方便面,渴了喝一口出山水,始终坚持在一线,督促检查,严把工程质量。通过半年时间的艰苦努力,姚寨至上黄的铺油工程全面竣工了,经邀请市局验收,达到了合格工程,既树立了区委、区政府的形象,又实现了为民办实事的诺言,更为全区旅游经济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5·12”抗震救灾工作中,何洪钟同志奉命先后分别奔赴到受灾最重的马街镇感恩村和姜家山村及磨坝乡,与乡镇干部一道深入受灾最严重的路段,组织发动群众、调运抢险机械开展公路抢险抢通,通过三天的日夜奋战,使两乡三村70多公里乡村道路全面恢复通车,保证抗震救灾物资及时运送到受灾群众手中,深受群众赞誉。在马街镇感恩村和姜家山村两村灾后重建道路硬化工作中,他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始终坚守阵地、严把“五关”(即设计关、剂量关、材料关、标准关和质量关),经过6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全面完成了两村灾后重建道路硬化工程,经验收评定为优良工程,深受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争一流,从长江大道起步

自从2007年6月23日,市区北长江大道开工典礼仪式宣布长江大道正式开工后,何洪钟同志从此就手不离图纸,人不离现场,开始了他交通建设生涯中的又一次大挑战,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他始终坚持阵守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质量,及时做质量检测和购进材料试验。严把设计指标,紧扣各个施工环节,日复一日,工程逐步形成规模,整体形象逐日再现,在工程进入到冲刺阶段,他坚持邀请相关领导隔日开一次现场调度会,通过现场查看,对发现的各种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要求施工企业及时进行整改,并强调各施工企业在施工中不能偷工减料,一旦发现取销资格。

“人品体现质量,质量鉴定人品”。2008年3月20日,全长2.8公里的北长江大道建设工程终于竣工了,它象一条巨龙自西延伸至东,参与竣工验收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们通过现场抽检测验,结论是“北长江大道建设工程各项数据完全符合设计标准,验收质量评定为优良工程”。参与北长江大道的组织者、建设者们也从心底感到承服,这又一次证明了何洪钟同志“创先争优”结出了更加丰硕的成果。

创优质,再看南长江大道和建设路口大桥

北长江大道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南长江大道和建设路口大桥亦为市区两大亮点工程,因此,何洪钟同志又被组织领导首选,他在做其他工程内业资料的同时,忙里偷闲,又深入到两项工程施工现场,抄起标杆,带上设计图纸,深钻细研,精工细做,严格监督,查质量,促进度,赶工期。南长江大道路基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建设路口大桥工程已完成形象进度的60%相信何洪钟同志在这两项工程建设中,再创一流成绩。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