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村:我们把“感恩”铭记在心
地震发生后,武都区马街镇原蒿坪村被夷为平地,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各级组织、社会爱心人的关心和帮助下,在深圳安防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力援助下,灾后恢复重建圆满完成。图为搬进新居的感恩村村民正在走向新的生活。2010年4月杨建辉摄
图为搬进新居的感恩村牢记党的恩情。
图为感恩村的孩子们正在村文化广场的健身器材上尽情玩耍。
图为感恩村孩子正在操场上玩耍、做游戏。
图为宽敞的感恩村文化广场。
图为宽敞漂亮的感恩村街道。
感恩村(原蒿坪村),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让全村的69户村民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房屋倒塌、粮食衣物被埋,生产生活秩序陷入困境,原本熟悉的家园在这一刻变得陌生。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全面完成在后重建任务。全村群众“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新楼房”,感恩村群众多年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自来水”、“生态厕”、“水泥路”、“沼气池”、“太阳能”……全面提升了感恩村群众的人居环境,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受灾 家园成为废墟
“5•12”地震造成1人遇难,7人受伤,死亡牲畜2头,倒塌房屋31户217间,造成危房38户265间,倒塌圈舍127间,86眼水窖裂缝,供电、供水设施严重受损,村学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倒塌。熟悉的家园成为废墟。面对这一切,全村人很绝望。想着衣食无着的家人,他们非常担忧。
就在全村群众对今后的生活感到迷惘之时,2008年5月16日,带着胡锦涛总书记的重托,刚刚察看完宝成铁路109隧道险情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冒着不时发生余震和山体滑坡的危险来了,中央、省市、区的各级领导来了,他们的接踵而至抚慰着地震带给受灾群众的伤痛,让他们重新看到了曙光,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重建 人间自有温情在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全村群众搬进临时安置点的新家,拿着发到手中每人每天10元的生活补助,以及大米、方便面、挂面、火腿肠等食品,生活开始渐渐走上正轨。“有了帐篷,住的问题解决了;有了食物,吃的问题也解决了。那个时候就是该考虑重建家园的时候了。”李马代一边回忆一边说。
说干就干。感恩村(原蒿坪村)由于地处半山干旱地区,地震造成山体滑坡,无法在旧址重建,只有重新选址建设。通过多次考察论证后,最终确定在大李家村和官堆村交界处征收28.1亩土地为蒿坪村的重建新址。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民的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支持下,用于修建住房的砖、水泥、沙石、钢筋源源不断地运到了重建工地上……
“为了援建我们村,深圳安防技术公司总经理助理崔熙,我们叫他崔助理。在村上住了9个多月,为确保援助资金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甚至到“苛刻”地步——给工程队包工不包料,自己负责设计、购买材料,监督质量。妻子从深圳来看望他,他也整天在工地。完成援建任务那天,全村群众依依不舍地送别崔助理,他和大伙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李更生神色凝重地说着当时的情景。“现在我们还经长通电话,关心询问房子的质量,群众的生活,他就像自己村子的人一样可亲可敬。”
感恩 共产党就是亲爹娘
“多亏了党和政府,修房子花了十多万,其中,政府补助了2万元重建资金,贷款3万元,向亲戚朋友借了些。此外,再加上深圳人的帮建,就把新房子修起来了。”70多岁的李文明大爷告诉笔者。
“如果没有共产党,没有深圳人,就没有今天的新生活。”这是感恩村全村群众共同的心声。
说起“5·12”汶川特大地震时全村房屋垮塌的情景,李文林深情地说:“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像亲爹娘一样关心我们,不仅及时将各种救灾物资发到我们手中,还为我们灾后重建提供了各种便利,让我家在震后不到半个月就开始新建房屋。在那时,我们就有了想法,把村子更名为感恩村,目的就是要让子子孙孙都永远记着共产党的大恩。”
地震过去近三年了,相似的语言,同样的感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感恩村,正在新农村建设的大道上昂首阔步。看——感恩村文化广场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就是最好的见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