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武都:农村新“三景”

    2016-09-27 00:26:29  作者: 来源:     

如今,当你走进武都区的广大农村,扑面而来的是新农村建设的“新风、新事、新气象”。农家书屋求知、不见炊烟饭香等等。其实,不光是村居环境变好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变了,思想意思灵活了,挣钱的门路更广泛了。

  “农业保姆”活跃田间

  “会诊,麻烦你找几个人帮我家把花椒地挖一下,每人每天50元的工资……”近日,在武都城区跑运输的李高福给同村的司会珍打电话,商量承包地里5亩花椒地的锄草、松土管理。目前像司会珍这样的代耕户他们村就有30多人,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农业保姆”。

  近年来,随着农村种植规模扩大,武都区出现了不少花椒种植、油橄榄种植大户。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者越来越多,导致每到农忙季节,很多打工农民常常是城里、乡下两头跑,既耽误了城里的工作,降低了收入,同时自家地里的花椒树也没有种好,收成偏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许多农村自发组织留守妇女,利用生产经营空隙,在家门口做“农业保姆”。她们由于长期种植花椒树,经验、技术都比较全面,每到农忙时节,她们干完自家的农活,剩余的时间就专门为种植大户、打工农民代耕、代管。在外无力顾及承包田的农民工,只要打个电话对土地进行“遥控托管”,就可享受到从耕地、拔草等一条龙有偿服务。

  “能人经济”盘活一方

  石门乡党委、政府注重发现、培养、引进各类经济能人,发挥“一盏明灯照亮一片,一个能人带活一方”的作用,形成了颇具活力的“能人经济”。

  石门乡党委、政府把培育农村能人队伍、发展农民流通组织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使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的经济能人应运而生。为充分发挥经济能人作用,该乡在政治上给荣誉,在政策上给优惠,在发展思路上引导,在资金、技术上扶持。同时,还先后推荐农村致富能人到各村对农业、种、养殖业进行技术指导,使他们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该乡草坝子村党支部书记李栓信发挥本村优势,带头发展油橄榄产业,以自己的100亩油橄榄为基地,成立了本村油橄榄协会,按照“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向会员提供树种、修剪、销售等各种技术指导服务,带动当地农户实行科学化、规模化、良种化种植。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已发展油橄榄树680多亩,其中已见到效益的就有300多亩。村域内海拔1300米以下已形成了长达5公里的油橄榄林带,既得到了经济效益,又实现了保护环境的生态效益。

  “两栖农民”亦工亦农

  每天早上,汉王镇罗寨村的村民贾小亮都会和本村的几个同事赶到城区建筑工地打工。“我们和城里人一样有工作,且下班后还可以干一些农活,赚取双份钱。南会强家种有近2亩蔬菜地,一年收入2万多元,再加上打工的工资收入,在村里也算提前实现小康了。

  据了解,随着武都城区建设的不断扩展和兰渝铁路、武罐高速录得开工建设,在这些工地上及镇区企业中象贾小军这样务工的当地农民有许多人,人均月收入近2000多元。今年以来,武都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业强区战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工业集聚区内企业在快速崛起的同时,也为当地广大农民务工增收搭建起了平台。为解决农民务工难的问题,武都区多次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开设了挖掘机、建筑、家政服务等多个培训项目,为农民工学艺广筑平台,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