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三秋”新事多
三秋时节,硕果盈枝。走进武都区的每个乡镇村社,所见所闻都是发生在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身上的新事、喜事。
火了“农家肥”
“以前我们种地买点化肥撒上就行了。现在不同了,大伙更看重农家肥。”正在地里摘豆角的武都区石门乡水地村村民刘玲凤告诉笔者。在采访中,石门乡上沟村养殖户王社萍高兴地说:“我这里的鸡粪都被附近乡村的农民预定下了,每车70—80元,拉回去用于种地,我再也不用为处理鸡粪发愁了。”
近年来,随着“低碳”风行,武都农民的种植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施肥更科学,而且越发注重培肥地力。正在田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的科技人员说:“腐熟的农家肥是上好的有机肥,最有益于培肥地力,土壤肥力提高了,自然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增产。”
多了“引路人”
“三秋”是一年之中较为忙碌的季节,而在武都区两水镇后村,几个年轻人正悠闲地坐在“农家书屋”里看养殖方面的书籍。
如今,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机械把农民从繁重的生产中解放出来,他们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购买书籍、光盘等技术资料,学习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淘金掘银”,通过种植、养殖、创办加工厂等产业致富。
近年来,武都区为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引路人”。每个“引路人”根据自身实际,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场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追肥、如何配饲料,加快了当地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同时,区上注重从政策、技术等方面加强引导,定期对农村“引路人”进行培训,并及时为他们提供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帮助,有效地拓展了辐射带动范围,真正发挥了“引路人”的示范带动作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