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出农家新气象——武都区农家乐发展侧记
近年来,武都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优势,积极创建‘一乡一景’、 “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农业旅游品牌,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的工作要求,积极培育发展以“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学农家活、休农家闲、享农家乐”为主题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到目前,全区发展农家乐总数已达到122户,其中城郊乡瑶寨沟景区57户,南山25户,北线(马街---安化---米仓山---佛崖)片区共21户,西线(两水---石门)片区共9户,西线(东江---汉王---马坝)共10户。2012年农家乐接待62万人次,创旅游收入4120万元,初步形成了推动我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大新兴特色产业。
初夏,城郊乡南山桃园里的桃树上挂满香甜的桃子,山上的农家乐由此变得格外热闹,坐在桃园中品尝亲手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油桃,吃野味,尝土菜……慕名前来的游客一拨又一拨。每到周末,在通往南山的旅游公路上车水马龙,在每个农家乐人声鼎沸,欢笑连天。桃子映红了游客的脸,也乐开了村民们的心。富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经营模式为小山村引来了游客,也给村民带来了“钱”景。当前,武都区像南山这样走农家乐发展模式的村庄已越来越多。
进果园,品尝亲手从树上采摘下来的各种时令水果;进农家,摘把豇豆、茄子,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我区各地农家乐之特色渐渐显山露水。近年来,武都区农家乐发展逐步转向趣味农事、鲜果采摘、特色餐饮、游泳池、山水垂钓等多种项目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功能复合型农家乐活动,让广大游客充分领略浓厚的乡村文化,推进了农家乐的整体发展。
农家乐带活农村经济。农家乐的发展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区农村外出劳动力达到8万多人,但还有一部分劳动力闲散在家,特别是一些老人和妇女。“农家乐”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的就业矛盾,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实现了增收。按平均每户农家乐5个从业人员,全区120户“农家乐”可以解决600个就业岗位。与此同时,还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农家乐”把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一产业和三产业的交叉融合。“农家乐”的创办使农户之间又形成了新型的产业分工,一部分农户经营“农家乐”,一部分农户则发展加工业和种养业,专为“农家乐”提供货源。为体现农家特色,“农家乐”几乎全部使用农家菜,但经营户自产的蔬菜、腊肉、鸡、干菜等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就为当地其他农户发展规模经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收入增加了,环境变美了,精神文明提高了”,这是全区农家乐经营户的共识。“农家乐”的发展,不仅要求农户具有优美、舒适、整洁的室内外环境,还要求经营具有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通过发展“农家乐”,使经营农户在改厨、改厕、绿化、美化家园等方面,率先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会逐步辐射或带动周围群众改进环境卫生、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同时也增加了农户对外界的认识程度,对自身价值和发展有了新的定位。通过“农家乐”这个窗口,城里人给农村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农民以此为平台,及时了解到市场信息,使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接轨。
随着农家乐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餐饮设施、住宿设施、服务水平、业务技术、安全措施、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规范化建设显得十分紧迫。为此武都区把扶持“农家乐”发展作为监管服务旅游产业的着力点,全力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引导、培育、发展、规范,加强对“农家乐”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从业人员以诚信待客、守法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教育,使经营者不断更新经营理念,提升服务档次。打造“农家乐”旅游产业品牌,筛选一批经营状况良好、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参加星级评定。目前,全区共评定三星级农家乐1户,二星级农家乐2户,已申报农家乐示范点2户,农家乐星级评定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将农家乐旅游培训纳入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体系,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服务示范基地和示范户,推动农家乐旅游服务的产业化、多元化、特色化,进一步提高农家乐的经营服务水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