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修好致富路 阔步奔康庄——武都区农村公路建设纪实

    2016-09-27 11:06:37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修好致富路 阔步奔康庄

——武都区农村公路建设纪实

记者 田银平

  村村相连,路路相通,一条条公路交错纵横,逶迤延伸,武都不再闭塞。武都人以百折不挠的苦干精神、永不停息的开创意志,调动全社会公路建设积极性,完成一条条惠民路的修建,彻底走出了“出行难,致富更难”的困境,初步建立起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公路440条3027.537公里,其中:国道1条96公里,省道3条211.5公里,县道7条241.339公里,乡道15条220公里,专用道3条18.7公里,通村公路406条2174.098公里,旅游路5条65.9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0.668公里,每百人拥有公路0.44公里。全区36个乡镇全部通油路, 684个行政村已全部通公路,公路通达率达100%。

近年来,武都区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以工代赈、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等各种投资机遇,开展以农村公路建设为中心的全区交通大建设活动,使全区路网结构日趋完善,公路等次逐步提升,通达、通畅程度不断加深。全区上下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大搞交通建设。为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建立了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在充分利用国家投资的同时,举全区之力,通过政府自筹、社会捐资、能人大户集资、群众投劳等方式,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

说起路,马街镇姜家山村支部书记眉飞色舞:“以前,由于道路崎岖难行,前来收购花椒的商贩很少,即使有商贩来了,不是压秤就是压价,农民群众丰收不见钱袋鼓,心里头憋闷。花椒成熟时节,群众只能用人背畜驮到镇上的市场去卖,又由于不通信息,常常失去市场商机,花椒不能及时外销,造成的损失更大。现在公路硬化后,不仅改变了群众的生活,还改变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观念。现在,群众积极在大力发展花椒产业的同时,做生意的多了,搞劳务输出的多了,收入逐年增加,生活越过越红火”。

马街镇姜家山通村公路、南山旅游公路、郭河乡传子山通村公路、安化镇查家湾通村公路……一条条与群众脱贫致富、旅游发展、特色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等等相结合的农村公路穿梭在青山绿水间,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纽带”。 

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武都区根据国家有关项目建设的程序和施工技术规范标准,认真总结吸取多年来施工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完善政府监督、社会监理、施工单位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和质检力度。按照混凝土路面施工规范要求,制定了八个方面的强制措施,施工企业必须设立混凝土强制式搅拌站;施工企业必须配备混凝土摊铺机;施工企业必须配备切割机和刻纹机、振动电抹子等必备施工机械;施工企业在铺筑混凝土路面前,对设计的砂砾垫层必须采用压路机进行碾压;粗骨料必须采用级配碎石,混凝土路面要求使用强度等级为42.5级的水泥;必须严格按照混凝土设计配合比施工,混凝土振捣时,必需要有充足的振捣时间,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工作面至少配有2-3台振捣棒同时振捣,铺筑成型后要及时覆盖养护,严禁混凝土路面出现断板现象;监理单位必须确定驻地监理工程师,实行全过程旁站监督;项目所在乡、村、社,要由乡(镇)干部负责确定1-2名群众代表实行全过程监督,建设单位必须保证每条公路有一名技术人员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协调、指导和检测。通过采取八项措施,保证了工程质量、进度,为圆满完成建设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通畅项目的设计路面宽度为3.5米,有效路面宽度较窄,武都区在项目建设资金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优化方案,将路面宽度增加到4米。同时,对边沟的施工工艺进行了优化调整,将边沟内侧与混凝土路面一次浇筑,使边沟内侧与路面形成整体,增加了有效路面宽度,使有效路面宽度达到4.5米。

武都区山大沟深,地质条件复杂,农村公路建设由于国家投资补助标准低,财政配套困难,安保工程配套严重不足,农村公路安全隐患十分突出。因此,为了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和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武都区对全区所有县乡公路进行了全面的摸底,编制了安保工程建设规划,在一些重点危险路段的安保设施进行了增设配置,并对对所有新、改建公路,除落实设计内的安保设施外,增设了警示标志、标牌 、防护墩、警示柱各类安保设施,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公路的安全性。

“三分建,七分养”,是公路建设的基本经验。不仅要让老百姓有路走,还要走好路、走安全路、走高兴路,养护是其中关键。 

在郭河乡传子山村的通过公路上,记者看到平整的水泥路上被公路护人员打扫的非常干净,排水渠里也没有沙石和泥土。村护人员告诉记者:“国家和政府给我们修了这么好的路,再也不怕下雨走一身泥,晴天走一身土,现在干啥都方便。路修好了,我们就要养护好”。

为全面提高全区农村公路的整体通行和服务能力,2012年区政府筹资2008.4万元,实施公路、桥梁维修工程90项370.25公里。并积极探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最大限度提高农村公路使用效益。区委、区政府按照“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养护管理原则,进一步深化养护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统一领导、以区为主、分级负责、全面管养”的区、乡、村三级联动农村公路管养机制。区、乡、村层层成立农村公路管养机构,在区上成立副科级建制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的基础上,成立了农村公路养管所,并确定了兼职养管所长和专兼职养护专干,各村组成立了村道养护协会或小组,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和任务逐项落到实处,做到了机构、编制、人员、场所、资金“五落实”,初步实现管理养护全覆盖,确保了日常养护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区养管站、乡镇养管所、村养管协会(小组)均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图表、资料、制度、档案、台账等,实现内务标准化建设,初步达到“五个到位”,实现“四个提高”。今年,全区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县、乡道经常性养护率达到100%、村道达到60%。

 随着一条条农村公路建成,农民出门难、行路难成为历史。“公路通了,城乡近了;收入多了,面貌变了。”大量农村公路的建成,改变了偏远山区群众的出行方式,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开始被大量使用,农民也能享受到安全、快捷的公交服务,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