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 “两栖型”农民成时尚
武都: “两栖型”农民成时尚
本报通讯员 张鑫
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来,武都区立足区情,积极借鉴全国其他省市发展农村经济的先进经验,全力打造“两栖型”农民,使当地农村真正实现忙时有人种田,闲时有人务工的新景象,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手抓特色农业经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每逢农忙时节,武都农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见农民们忙碌的身影,春天,他们在肥沃的田地里播撒希望的种子;秋天,他们在金黄的麦穗中收割丰收的喜悦。
在一片绿油油的菜地里,正在给茄子施肥的汉王镇农民王海成告诉笔者:“虽说外出打工很能挣钱,但家里这几亩好地也不能荒废了。现如今政府倡导特色农业,我把自家的川坝地全种成了蔬菜,旱地全种成了花椒,只要精心侍弄,一年下来再怎么也能收入7-9万元”。王海成是汉王镇出了名的“能人”,近年来,他在当地政府的倡导下,积极发展蔬菜、花椒等特色农业,目前已拥有露地蔬菜3亩,蔬菜大棚4座,花椒800余株,年利润高达10万元。他笑着对笔者说:“只要瞅准致富路,再加上政府的培训、帮助和指导,田地里同样能刨出金疙瘩”。
近年来,武都区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头等大事来抓,通过组织培训、宣传引导等多种有效途径,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会了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体会到特色农业带来的巨大效益,为现如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扎实基础。目前,全区已发展蔬菜13.4万亩,花椒近100万亩,油橄榄19.1万亩,中药材18万亩……各类特色农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在政府的正确指导和带领下,广大农民群众已由过去靠天吃饭的“锄把式”变成了科学种田的“手艺人”,一步步迈入“特色农业”带来的新天地。
一手抓劳务经济
农活忙,但再忙又有闲下来的时候,闲暇之时做什么?武都农民自然有他们自己的生财之道。
“在兰渝铁路、武罐高速等项目工程上打工,一天能挣80-100元,替别人修房,在缺劳力的人家里打短工,一天也能挣60-80元左右,零零碎碎一年下来挣1万元左右不成问题”。这是琵琶镇玄湾村农民高强对笔者说的话。高强今年28岁,农闲时,他就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四处揽活挣钱,仅8月份就在建筑工地上收入了2600多块,着实使自己“潇洒”了一阵子,他对笔者说:“现在家门口务工的机会多得是,就要看你想不想干了”。在玄湾村,几乎所有在家的青壮年都和高强一样,忙时干农活,闲时打散工,仅此一项便可创劳务收入40余万元。
近年来,武都区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又一个主要抓手,在全力抓好劳务输出的同时,积极鼓励家门口就业,全区劳务经济实现健康稳步发展。今年至9月初,全区已向区内外输转富裕劳动力13.32万人,创劳务收入8.7亿元。
“两栖型”农民成时尚
现如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培训和倡导下,闲时挣钱,忙时种田的“两栖型”农民已成为武都区农村生活的一种新时尚,他们遵循二十四节气规律春种秋收,但又不完全依赖于土地,他们潇潇洒洒地种田,自由自在地挣钱,工作不受限制,生活自由安排,在脱贫致富,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带动全区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