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因地制宜,以“药”治贫!

    2020-11-27 15:11:59  作者: 来源:

“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十九大报告这样提出

扶贫更要扶志

扶志向强动力

扶文化强素质

扶文明强精神

扶生态强后劲

一起来看坪垭藏族乡风和村如何做?

↓↓↓

扶贫先扶志 对症拔穷根
——访坪垭藏族乡风和村第一书记、
帮扶队长田霖鸣
冬日的阳光藏进了云里头,冷风刺骨。走进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四处却弥漫着温暖、热闹的气息,老人们在广场锻炼身体,小孩在院子里追逐嬉戏,一座座藏式小楼上空飘荡着缕缕炊烟……
“我是从2017年10月份开始驻村帮扶的,当时来的时候,坪垭藏族乡易地搬迁安置点正在修建。”在风和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忙碌的田霖鸣,在这里,他已经帮扶三年了。
田霖鸣是陇南市农发行派驻风和村的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队队长,虽是武都本地人,却操着一口外地口音,干起工作来雷厉风行。
“想要做好扶贫工作就必须到群众中去。”风和村是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村之一,全村共有138户682人,贫困发生率高,据田霖鸣介绍,他进村帮扶的时候建档立卡户就有61户292人。 留在村里的父老乡亲绝大多数都没有念过书,也没有什么特长,帮扶工作难度大。
2017年,刚到村里上任,田霖鸣就迅速开展实地调研,挨家挨户走访了解农户的实际情况。“既然来了就要沉下心来好好干,干出个样子来。”驻村前期,田霖鸣白天走访农户,记录家庭情况、贫困原因,晚上又到村干部家里商量帮扶措施,制定帮扶计划。
“吃苦都不怕,主要群众观念转变难度大。”这是一开始田霖鸣驻村帮扶的工作感受。风和村和其它几个搬迁村一样,地处深山、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贫困程度深。群众收入曾经主要靠种植农作物和少量中药材,只有少数人出门务工。
“群众贫困的原因,除了山大沟深、产业滞后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决心和勇气。当时,大多数群众既不外出务工,也不图谋发展,只守着山上几亩田过日子,入不敷出,日子过得困难。”田霖鸣说。
驻村以后,田霖鸣一方面积极向陇南市农发行协调项目帮扶资金,为困难群众进行基本生活用品购置,努力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积极筹划利用农发行帮扶优势扶持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但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因此这项工作未取得成效。
多次的尝试让田霖鸣清楚地认识到,扶贫工作固然重要,但励志工作必须先行。为了转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田霖鸣带领驻村帮扶队队员上门入户,为群众讲解党的惠民政策,让群众做政策的明白人。同时,组织村民参加各项技能培训,增强了群众的致富本领。
“我们购买了花椒树苗、花椒树修剪工具、化肥等免费发放给村民,引导他们发展双椒套种。并动员农发行内部职工购买农户的杂粮、猪、鸡等农产品,多渠道助农增收。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生活习惯,鼓励他们通过双手勤劳致富,依靠才智干事创业,让群众在思想和习惯上实现‘脱贫’……”
“如今,村民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纷纷从‘要我富’,变成了‘我要富’。从2018年开始,风和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务工,今年外出务工就有300多人,主要务工地点是新疆、西藏、杭州等地。而且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花椒和辣椒,都有不错的收入。”田霖鸣说,现在,很多家长也开始重视起了孩子的教育,部分家长还把孩子送到城里去上学。
2019年,坪垭乡实现整乡脱贫摘帽,风和村贫困群众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下一步,我们还准备把该村位于安置区旁的土地进行平整,并按户划分,让村民们可以种些蔬菜,栽些花椒树和辣椒苗,增加收入。同时,对村上想要发展产业的群众陇南市农发行将会继续大力扶持到底!”田霖鸣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陇南市农发行第一时间进行了捐款捐物。“8·12”特大泥石流暴洪灾害发生后,田霖鸣动员农发行职工捐款,帮助风和村抢修农业生产道路。据统计,自陇南市农发行帮扶风和村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共75万余元。
 
 
 

 

马营镇:中药材产业成脱贫“良方”

眼下又到了中药材收获季节,走进马营镇中药材种植基地,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村民们正在地里进行当归采挖,他们把采挖出来的当归堆放在路边,等待统一装车,运往车间进行干燥处理。

今年入秋以来,断断续续时有大雨及小雪,寒烟笼罩,影响了中药材的收成。尽管气温很低,地里很潮,也阻挡不住村民抓紧时间采挖中药材的热情。

这几天刚刚放晴,镇政府靠实村干部的责任,督促各合作社积极组织力量挖药,抢抓采摘有利时机,保证中药材应收尽收,将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在中药材种植基地里挖药材的李五平,曾是马营镇碌坝村的贫困户。如今,在中药材产业的带动下,他逐步摘掉“穷帽”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我通过资金入股合作社,再加上平时在合作社务工,一年下来不仅能领到分红,还能拿到1万多元的务工收入。”李五平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李五平的口头禅,也是他真实的写照,近几年来,为了早日走上致富之路,他每天起早贪黑,将自己的五亩地和租来的十几亩地都种上了中药材。山高路陡的田地,不能租用机械操作,他就通过一双勤劳的手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在和李五平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以前他每天走路上山要花费1个多小时,现在买了一辆三轮车,骑车上山只需20分钟,大大缩短了他在路上花费的时间,“种植中药材比较花费时间和精力,有些地方离家较远,有时我便在地边的安置房住几天才下山,这样就能把药材管理得更好,收入也就提起来了。”

近年来,马营镇一直在“种什么”上找突破、找出路,农业的探索之路,是要经过时间和汗水来实证。在经过多年的求索后,马营镇慢慢走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该镇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围绕“一个龙头(合作社)、两个品牌(当归、羌活)、两大基地(马营、两水)”的工作目标,通过政策引领,鼓励农户多元化发展中药材,以短养长、以菜养药、林药套作、长短结合,引导群众从分散种植到加入合作社规模种植,构筑集种植、贮藏、加工、销售、运输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带,全面提升镇域内中药材产品市场竞争力。

目前,马营镇共有中药材基地2万余亩,预计亩产值达0.5万元以上,为快速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助推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最近几年,陇南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马营镇中药材产业发展也搭上了电商“快车”,不断拓宽了营销渠道。

马营镇人大主席张辉说,下一步,马营镇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调减低效粮食作物,全面提振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扎实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高山药香飘万里,一大批药材企业“闻香而来”的同时,藏在深山的药材,远销北京、重庆、广州等地,过去守着“金山”过穷日子的农民,如今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画卷在武都区马营镇正徐徐展开。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