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被《调查与研究》全文刊载
近年来,陇南市武都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拉开架式构建产业体系”总体部署和对陇南“山地特色农业”的定位,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群众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围绕打造“中国橄榄之城”和“中国花椒之都”目标,从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效益入手,“不折腾、不摇摆”,一届接着一届干,建基地、强管护、重加工、促营销、做品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一、突出主导产业,推进规模发展。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白龙江上游,属秦巴山特困片区,素有“巴蜀咽喉、秦陇锁钥”之称,境内沟壑纵横、垂直差异明显,立地条件差,具有“七山二林一分田”的特点。全区60万人口中,2013年底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1万人,脱贫任务十分艰巨。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区委、区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精心选择优势突出、覆盖面大、市场前景广阔、带贫能力强的油橄榄、花椒产业为区域内两大主导产业,按照“尊重规律、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健全市场、壮大龙头、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在白龙江、北峪河、福津河等流域大面积栽植油橄榄,高标准打造百公里油橄榄产业带,在半山干旱区域大力发展花椒产业。为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决定》和《武都区花椒产业开发规划》,设立了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整合扶贫、林业、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涉农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贴息等形式,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支持能人大户和企业通过承包、租赁、拍买集体荒山、荒坡、荒滩,大面积栽植油橄榄、花椒,实现了适生区全覆盖。全区油橄榄基地面积从2011年的18万亩扩大到49万亩,油橄榄保存面积约占全国的60%,是全国最大的初榨橄榄油生产基地。花椒基地总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挂果面积70万亩,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花椒之乡”,武都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花椒生产基地。
二、调整产业布局,凸显双赢优势。为了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武都区立足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融合发展,抢抓“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等政策机遇,以油橄榄、花椒为主体,按照“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通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不仅使群众收入得到稳步提高,也使荒山荒坡披上了绿装,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为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积极作用。2019年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一。全区油橄榄鲜果产量达到3.8万吨,鲜果和初榨油占全国的90%以上,实现综合产值17.5亿元。花椒总产量达6000万斤,综合产值30多亿元,产量、产值、品质稳居全国花椒主产县区第一。适生区贫困人口油橄榄和花椒收入占比达到60%以上,13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在抓好“两大”产业的同时,深度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结合不同地域气候特点,在高寒阴湿特困片区和林缘区种植以红芪、大黄、当归、党参为主的中药材;在裕河、五马、枫相等适茶区种植茶叶;在安化、马街、汉林等乡镇实施“双椒”套种,利用花椒林下空地种植辣椒;支持群众发展牛、羊、猪、鸡、中蜂等小型养殖和高原夏菜、小杂粮等“短平快”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特色产业开发不仅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铁杆庄稼”,也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增效。为提升油橄榄产业效益,组建了专门研究机构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国家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和全国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中国林业科学院和北京农业大学专家教授为产业发展把脉会诊,多次邀请以色列、希腊、西班牙专家赴武都开展培训,传授栽植、管护、嫁接等技术。积极引进油橄榄新品种,筛选繁育了佛奥、莱星、皮削利等13个适生品种;配套建成16家油橄榄系列产品加工厂,在科技研发、精深加工、产品包装等方面推陈出新,研发出橄榄保健丸、橄榄茶、橄榄酒、橄榄叶提取物、系列化妆品等10大类80多种产品,武都油橄榄先后荣获国际国内84个奖项,“祥宇”牌特级初榨橄榄油在2020年希腊雅典娜国际橄榄油大赛中荣获双金奖,被评为“全球最佳特级初榨橄榄油”,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功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建立花椒科技示范基地,制定花椒示范管理标准,加强区域内花椒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和嫁接改良,促进产业丰产增收。开发出花椒香囊、调和食用油、椒芽菜等系列产品,与国内科研院所联合开发麻味素提取物,进一步延长了花椒产业链条,增加了产业附加值。武都花椒先后荣获首届全国林业名特优产品博览会金奖、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首批入选“甘味”农产品公用区域品牌。
四、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带贫模式。为了使大多数贫困人口都能在产业发展中受益,确保贫困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武都区以油橄榄、花椒产业为主,在特色产业种植、加工营销等领域,探索形成了“145”产业扶贫机制,鼓励引导贫困户采取出租、转让、入股等形式,与全区油橄榄、花椒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精准对接,按地缘关系将同一区域的贫困户作为合作对象,选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结合点,建立健全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结机制,大力推行“企业+贫困户”、“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协会)+基地+贫困户”等带贫模式,全区3万多户贫困群众参与合作社入股分红。积极鼓励群众购买农业保险,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以合作社为单位落实产业扶持政策,让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对带动贫困户多的合作社,优先安排涉农项目、享受产业扶持政策、落实财政贴息贷款,鼓励引导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区229家油橄榄、花椒产业合作社与区内外企业建立供销关系,稳固拓展销售市场,实现了企业做强、合作社做优、贫困户增收的产业扶贫叠加效应,贫困户人均经营性收入由2014年的1382元增加到2019年的2635元。
五、全力推介宣传,增强发展后劲。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电商助力脱贫攻坚的有关要求,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协会服务、微媒助力“五位一体”的电商扶贫模式,建成了“阿里巴巴•陇南产业带”,落实“诚信通”费用补贴,鼓励发展网上大宗散装货交易。支持农村返乡青年、未就业大学生带头开办网店,加快建设网货供应平台、产品研发中心和包装仓储中心,实现物流企业、快递配送网点基层全覆盖,特色农产品精准对接全国市场,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吸引了大量网上消费者和线下收购商,橄榄油系列产品进驻北京、上海、广州的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和“沱沱工社”销售平台。全区2077家网店累计销售达到66亿余元,带动贫困户4838户2.03万人,电商扶贫人均增收802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举办了武都首届美食文化旅游节,加快同城配送“三端两线”建设,通过快手、抖音等社交媒体宣传销售特色农产品和地方名小吃;将“橄榄花椒”元素融入城市楼体、路灯、标牌、雕塑和主题公园等城市景观,弘扬地域文化,彰显城市特色,扩大产业知名度。积极鼓励油橄榄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兰州等地成功举办了油橄榄产业助推脱贫推介会;在2020·中国花椒价格指数发布暨武都花椒产销对接会上,首次向全国发布了新华·中国(武都)花椒价格指数,量化反映全国花椒市场价格波动,推动花椒产业信息化、标准化管理水平,巩固提升武都作为全国花椒商品集散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价格集成中心的地位。“武都油橄榄”“武都花椒”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得到全面提升。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