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点群体 保就业稳增收
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明显加大。武都区人社系统精准发力,多渠道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统筹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志愿服务西部”工作,共招录大学生166人。通过“双向对接”方式,吸纳200名大学生在企业稳定就业。积极搭建供需平台,举办武都区2020年“保就业”暨东西扶贫协作招聘会,为求职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就业岗位,招聘期间成功签约329人,达成意向性协议240人,其中高校毕业生成功签约189人,大学生社会就业率达到78%。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简化办事手续,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5万元;加大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及时发布相关就业信息,解决高校毕业生后顾之忧。
武都区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联动,细化宣传、落实特殊时期稳就业政策措施,同输入地精准对接提供就业岗位人手,组织“直通车、点对点、门对门”一站式服务促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参照省、市出台的稳就业政策,结合武都区实际,制定出台配套奖补措施,促进市场主体复工复产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人数167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828人。为53户企业2180名职工发放稳岗补贴85万元;审批拨付196户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奖补资金2080万元;对受疫情影响暂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组织以工代赈项目安排临时性就业,申报吸纳贫困劳动力人数3989人,发放奖补资金583.963万元。落实659名临时性公益性岗位,设置660名爱心理发员公益性岗位,通过公开招聘和岗前培训已正式上岗。
同时,围绕产业发展积极推行“培训券”式培训,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截止目前,已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680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6100人。强化东西协作对口帮扶,推进劳动力赴外精准就业。进一步加大与东西扶贫协作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衔接联系,大力开展劳务用工定向输转,目前已向青岛西海岸新区输转272人。下一步将持续加大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新疆等用工重点地区的劳务协作,积极与各大型用工企业、长期合作企业联系,组织务工人员在外稳定就业。
截止9月底,输转劳动力13.565万人,创劳务收入25.7亿元,其中贫困劳动力完成输转6.0816万人,创劳务收入10.9亿元。向青岛输转劳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