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藏族阿妈体验“新鲜事”:道路平坦,可以转身倒着走

    2020-07-21 15:47:29  作者: 来源:
藏族阿妈体验“新鲜事”:道路平坦,可以转身倒着走藏族阿妈体验“新鲜事”:道路平坦,可以转身倒着走

图为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坪垭藏族乡,藏族孩童在新家门前玩耍。(资料图) 杨丽君 摄

      武都新闻网7月21日讯进入伏天,藏族姑娘李吉地卓玛家的小卖部生意转好,看着孩子们怀揣书本来店里,她羡慕地说,现在的娃娃赶上了好时候,住楼房,有学上,还有钱花。

      李吉地卓玛是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村民,这两年才整体移居到山下。未搬迁之前,他们的家都建在半山腰,地形以九沟八梁为主,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居民未能走出贫困。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和少数民族乡村发展政策,当地对该乡镇8村1236户实施整体搬迁。这是甘肃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建设项目,在甘肃创造了整乡搬迁的先例。

藏族阿妈体验“新鲜事”:道路平坦,可以转身倒着走

7月中旬,航拍位于白龙江畔的坪垭藏族乡,呈莲花状。 高莹 摄

半山腰村民移居“莲花房”道路平坦体验倒着走

      搬迁后的坪垭藏族乡坐落于白龙江畔的一处山脚,藏红色与白色相间的屋子呈阶梯状整齐排列,栽种于房前屋后的植物已满眼绿意,派出所、公共服务中心、卫生院、幼儿园等都有设置。从高空俯瞰,房屋整体呈“莲花”状,取自“莲花永驻”之意。

      而此前,临山崖而建的房屋、怕塌陷用木头撑起的道路、靠“人背畜驮”而饮的砂石水……这些都是村民司空见惯的。“现在好了,自搬至山下,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出行十分方便。”村民卯仁谢说,他们还住上二层楼。

      年逾六旬的藏族阿妈格桑旺姆一天最惬意的,便是吃过晚饭,带着孙子走上街道,看看花赏赏景。道路平坦,她甚至可以转过身倒着走路,这是她搬下山后体验到的“新鲜事”。

      除此以外,格桑旺姆还和乡里其他村子的妇女交了朋友。茶余饭后,她们相聚在一起聊天、散步,不同于此前山上的“谝闲传”(闲聊),现在她们聊得都是“做些啥事儿”,“谁家脱贫了,是通过打工还是做生意,我们好学一学”。

      卯仁谢将大伙生活、思想的变化看在眼里。他说,现在大家更讲卫生了,懂得上进了,最重要的是脑子变灵活了。卯仁谢做了点小生意,挣了些钱,日子越过越好。乡里旅游产业发展起来后,他还打算开店售卖一些藏族服饰及小饰品、香烛等。

藏族阿妈体验“新鲜事”:道路平坦,可以转身倒着走

图为搬迁后的坪垭藏族乡,房屋整齐地排列。(资料图) 闫姣 摄

赋闲在家的残疾小伙有了“营生”

      “或许,我也可以自己挣钱。”身患残疾的王建干从前赋闲在家。2018年11月,他在父亲陪伴下,前往新居旁边的扶贫车间咨询务工之事,很顺达,报名后参加了培训即入职。自此,他成了一名“上班族”有了“营生”。

      该扶贫车间以“合作联社+公司”的模式,生产销售宾馆洗漱用品、旅游商品、服装鞋帽、毛绒玩具等。都是手工活,王建干做起来并不吃力,因为努力上进,他的业绩突出。

      “每月底薪有2400元,加上提成,最多的时候,可以挣3000多元,差不多和我父亲在外打工一样多。全家人的生计,现在我能扛起一半。”王建干笑了。

      在扶贫车间内,李三舟曼熟练地用缝纫机缝制酒店用拖鞋。以前她围着锅台、灶台转,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全靠丈夫外出打工。而今,她一个月就能赚3000多元,和丈夫供两个孩子上学也没多少压力。

      为了让搬迁而来的坪垭人过得更好,今年,搬迁安置点背后的山坡上,后续产业示范园就开始加班加点施工。

      坪垭藏族乡党委书记王思保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有了产业的支撑,村民就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前,产业示范园已引进3家企业,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千人以上就地就业。当地干部表示,他们有决心有信心加快推动少数民族乡村发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真正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的要求落到实处。

藏族阿妈体验“新鲜事”:道路平坦,可以转身倒着走

图为坪垭藏族乡村民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工作。(资料图) 杨建辉 摄

闲时不闲手,学好技术不偷懒肯定能赚钱

      哒哒哒……在坪垭藏族乡的扶贫车间里,藏族女工王大应熟练地踩踏着缝纫机,她上个月挣了3000多元。自上班以来,她的工资逐月递增,这让她信心加倍。

      “刚开始不熟练,工资低。”王大应说,跟她同一批进厂的藏族妇女,普遍在技术操作等方面存有障碍,这令她们一度产生放弃的想法,“幸亏厂里的技术员帮助,一对一教我们使用缝纫机,并及时纠正错误”。

      祖祖辈辈生活在高山上的藏族妇女,搬来山下集中居住后,得到的帮助不仅于此。为了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武都区已多次举办“陇原巧手”技能培训班,邀请专业人员“一对一”教授编织、纳鞋底等,使超过100名贫困藏族妇女居家时间就吃上了“技能饭”。

      苏冬红先后参加了两次培训,已能独立完成手工拖鞋及一些小玩具的编制。从扶贫车间下班后,晚上和家人看电视的时间,苏冬红便会拿出编织材料包、钩针、夹子等开始做活,“能干一点是一点,有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自己也要努力”。

      “山上偏远,接触法律知识少,发生打架斗殴的事儿也比较平常”,当地人告诉记者,除了技能方面,村民们搬迁这里居住后要比以前和谐多了。今后,他们不仅要把日子过好,还要把团结搞好。

      搬迁新居后,面貌变了,交往礼数也多了,村民的闲散时光少了。这里因进城方便,都想办法去找活儿务工能多挣些钱。就像村民余三斤宝说的那样,“只要不偷懒,肯定能赚钱,养活家人没问题”。

深山藏族学子“遇见”山外世界

      移居之后,坪垭乡的居民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过上了舒坦的生活,随之而来的“心事”便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村民们都希望自家孩子能通过学习出人头地。

      上课时间的每天早晨10点左右,坪垭中心小学都会传来阵阵歌声,学生和老师们手牵着手在操场跳锅庄舞。

      学生刘浩杰说,新学校的教室很亮堂、干净。不同于山上旧学校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他们现在用多媒体上课,“能通过图片、视频见识到更多大山以外的世界”。

      学校校长王文明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间教室都安装有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实现了“智慧教学”。校园环境好了,学生多了,教师也渐渐多了。

      目前,学校整合了全乡40多名专职教师,教授包含语文、数学、美术、体育、英语等10多门功课。

      “以前因为老师少,所以每个人都是‘杂家’,什么都教。”从教多年的孟国良是数学老师,他对比前后教学变化说,如今,老师只专心教授一学科,有更多精力和时间研究教学内容。

【编辑 杨榛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