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都新闻网!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这条路,通往幸福

    2020-06-16 15:51:53  作者: 来源: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

我们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迈向更加壮丽的新征程

此刻

每一个人都心怀激荡、充满期盼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

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

曾经,我们无数次憧憬小康

如今,全面小康终于触手可及

决战决胜的最后阶段

陇原大地一派火热的攻坚场面

广大干部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正在全力以赴、冲刺胜利的终点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这条路,通往幸福

开栏的话

从今天起,甘肃日报及“新甘肃”客户端等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各媒体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并派出多路全媒体采访小组,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讲述我们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故事,既深入反映全省人民生产生活的不断改善,又充分展现陇原儿女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必将更加激励我们坚定信心勇克难关、同心协力奔向小康。敬请读者关注。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这条路,通往幸福

《甘肃日报》2020年6月15日01版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这条路,通往幸福

这条路,通往幸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这条路,通往幸福

从渭源县城前往元古堆村,一路向西南行。

道路平整通畅。路两边油菜花正艳,山峁沟壑一片明黄,蜜蜂嗡嗡地飞舞,太阳暖暖地照耀。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过这条路时,却是黄土飞扬,颠簸难行。到了村口,路没有了。他沿着村口的小桥,走进村里,看望慰问村里的干部群众,给家家户户送了年货。临走时,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这一天起,元古堆村翻开了新篇章。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这条路,通往幸福

今天,顺着这条路进入元古堆村,村里的每一处景观,仿佛都在讲述着元古堆村从习近平总书记那里得到的激励与干劲。

村口,“永远跟党走,共筑中国梦;感谢共产党,脱贫不忘总书记”的牌子立在路边;

村里小广场上,竖着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与老党员马岗亲切交谈的照片;

雪白的文化墙上,醒目地挂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标语;

村委会旁的工地上,新的建筑已经拔地而起。七年来的努力奋斗,七年来的一以贯之。这个处处生机的元古堆村,正在迈开大步,走在小康路上。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这条路,通往幸福

元古堆村郁郁葱葱,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泥”路

元古堆村,海拔2440米,三面环山,高寒阴湿。

曾经的贫困,像是被大山围困,如重石压心。

当年,通往村里的路很不好走。村里老人讲,好不容易从外面进来一辆小汽车,村民就会聚过来围着车转,盯着车看,车开走了,村里的狗还会追着汽车跑很远……

“以前,我们村里的路可是‘水’‘泥’路哩”。元古堆村村支书朱惠军开了个玩笑。他解释说:这个水、泥可不是水泥,是要打引号的。夏秋下雨、春冬积雪冻土融化,人一出门,就要和路上的“水”“泥”较劲。有时,一只脚陷进泥里,好不容易拔出来,另一只脚就又陷进了泥里。

交通闭塞、位置偏僻、发展滞后……2012年,元古堆村人均收入仅1465.8元,贫困面高达57.3%。

如何脱贫致富,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来元古堆村时,殷殷叮嘱:“我们一起努力”,总书记走后,村委会马上就干起来了,想要富,先开路。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这条路,通往幸福

村子的修路工程在2013年春天启动。

从中央到地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元古堆村集中整合财政、扶贫、信贷、企业、社会帮扶等各类资金1.1亿多元,全面实施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通村公路、通社公路、串户道路先后动工,一条条真正的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如今,元古堆村已完成村内33.8公里的所有道路硬化,实现了家家门口有水泥路,村民一年四季出门不湿鞋的目标。

修好了能去远方的路,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了村子,元古堆村不再被大山围困,小康梦想越来越近。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这条路,通往幸福

元古堆村如今已经变成了美丽乡村。

致富路

顺着村里的硬化路,随意走进一户人家。

敲敲大门,出来相迎的是户主曾玉成。他穿着夹克,肤色黝黑,笑起来,脸上皱纹里都溢着幸福。

坐在整洁的小院里,淘气的两个小孙子在玩耍嬉闹,妻子在厨房里忙碌,曾玉成忙着沏上茶水,“路好走了,新房也盖起来了,用上了自来水,家里拉进了网线,日子好着哩。”

说起从前,曾玉成摇摇头,“种着4亩地,住的土房子,虽说饿不死冻不死,可过得很苦,好日子想都没想过”。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考察后,大家受到极大鼓励,曾玉成也开始有想法了,他想脱贫,他很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春天来了,曾玉成走过村里正在施工的道路,坐车来到兰州,学习食用百合种植。回到家,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他又拿到5万元的贷款,开始种植百合。

有了技术,有了钱,曾玉成的百合越种越好,他还陆续流转了同村其他贫困户的35亩土地,成了村里的种百合大户,年收入达到6万元左右。2015年,曾玉成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这条路,通往幸福

记者采访在村里农家乐就业的年轻人。本栏图片均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摄

和曾玉成一样,村里人的日子都红火起来了。2018年年底,元古堆村实现了贫困村脱贫摘帽,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89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25元,大家都铆足了劲奔小康。

曾玉成觉得这几年,村里变化大,最感谢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想到习总书记在我们村里说的话,我心里就热乎乎的。这些年村里通了水泥路,来旅游的多了,客商也来得多了。村里种起羊肚菌,办起民宿,还评上美丽乡村……”曾玉成说,我们盼着总书记再来元古堆村,看看我们美丽乡村的新变化。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这条路,通往幸福

幸福路

从村委会左转,走进村子深处,可以在两侧看到成排的新房。元古堆村妇联主席王调香的家,就在其中。

小院门前种满了花草,一丛丛绿叶青翠欲滴,一朵朵紫红芍药开得正艳。

进了小院,屋新瓦亮,干净宽敞。主屋里,家具摆放有序,被褥整洁如新。王调香早早起来打扫院子,修剪花草。她说:“这几年村里环境整治,面貌焕然一新,路修好了,来村里的客人越来越多,咱们家里的庭院可不能落后,不能给村里抹黑。”

一处美不算美,处处美才能美出个样子。在全面完成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元古堆村大力实施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全面改善了村庄面貌。在村妇联的组织带动下,村里妇女积极参与村子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创建,大家争美比美,把美丽庭院从“门里”延伸到“门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靓丽的风景。

现在,全村的美丽庭院一座座。这些庭院在一条条串户道路的连接下,串成线连成片,装扮着美丽的元古堆村,提升着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元古堆村变美了,村民的日子红火了。大家都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起努力,更好的日子就在前方。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光庆 谢志娟 朱婕 崔银辉)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这条路,通往幸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记者手记】

元古堆印象

沟沟峁峁、崎岖难行、海拔较高、高寒阴湿……这是来元古堆村前的印象。

但当我们的车辆沿着花红柳绿,一路畅行至村中央的广场上时。我们知道,元古堆村实实在在地变了。

接连5天,一行7人天天泡在元古堆村,兵分几路访农户、进田间、入校园,听村民忆往昔说今朝,这样的感觉更加明晰。

路好走了,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路颠簸至村口,车辆再无法前行,一行人步行进了村。那时的元古堆村,晴天扬尘路,雨天烂泥路,冬天溜冰路。路难行,人难富。

水好喝了,7年前的那一天,22岁的马海龙从水缸里舀了一瓢水,递给总书记。那时的元古堆人喝水,要到村西南角的一眼山泉里舀满桶,肩挑人抬,歇几歇才能到家。上坡下坡,如果摔一跤,巧不巧,恰好灌满一脖子。如今,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

腰包鼓了,从前的元古堆人种小麦种大豆,闲了宁可蹲着晒太阳,也不愿再多动弹;

今天的元古堆人种药材种百合、养鸡养羊又养鹿。为啥以前不知道这么干呢?“以前不知道外面世界是啥样,两眼黑着呢么!”从2012年底的人均收入1465.8元增加到2019年的人均收入过万元,世世代代的绝对贫困,成为过去式。

人爱美了,以前村里大姑娘小媳妇穿条裙子都是稀罕事,今天的元古堆人刚从田里忙完回到家,也要描描眉画画眼,换上最时新的衣服,平常日子也要美给自己看。家里也要收拾得美美的,养花养草又养鸟。

日新月异的元古堆,村子富了人美了。

大变样的元古堆,也有没变的。

马海龙家的旧院落里盖新屋、刷院墙、添家具,可那座土坯房依然坐落在院子最中心,那铺占了半间屋的土炕也还在,就是在那屋里,就是在这炕上,总书记握着马海龙爷爷——老党员马岗的手说: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杜文文家的那床新棉被还在,那是那年总书记送来的年货,舍不得用攒在箱子里。每看到它,就想起总书记的话: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苦干实干。是啊,这么好的政策,只要肯干,哪有过不好的日子。

那高高的土堆还在,元古堆因其得名。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不知有多少岁月,老人们忙罢了喜欢上那里或坐或蹲。

风吹过,入眼处,满目山河,今非昔比。(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志娟)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这条路,通往幸福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 杨榛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