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武都扶贫干部的感触~
五马镇、池坝乡在武都区而言都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这两个乡镇自然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收入来源单一,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派出单位武都区委办公室高度重视,帮扶队成员倾情工作,帮扶已取得一定成效。比如:五马镇石家坝村帮扶前有贫困户37户151人,经过办公室三年多帮扶,现有贫困户2户7人,贫困发生率由40.5%下降到1.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800元增加到4800元。住房、饮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村容村貌等明显改善,群众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帮扶工作得到群众的肯定。
这些地方的群众主要以外出务工和种地为生,他们往往会因为一场疾病或一个天灾而瞬间一贫如洗,也会因为孩子上学或新修住房而举债重重,总的来说,家庭收入波动性很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到村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贫困群众?”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同事不停地寻找答案,向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了解情况,走访询问一些群众,他们只是说“这些地方先天自然条件就限制了,不可能有多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心思费的再多也不起作用”。对于这个回答,我们没有简单接受,而是产生了质疑。武都区大部分乡镇以劳务收入为主,每年都有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同样是外出务工,为什么在务工收入方面与城周围一些乡镇有这么大的差距?后来,我们发现这些地方50岁以上的群众绝大部分人留在家中劳作,只有40岁以下的相对年轻人员才外出务工,同时,由于缺少相应的劳务技能,他们多为短期务工,劳务收入稳定性并不高。为了进一步弄清深层致贫原因,我们着手入户调查从群众身上寻找原因,通过掌握农户家庭收入来源、务工状况、教育程度、产业发展等各种信息,最终我们发现一些普遍的问题:一方面,50岁以上的父辈、祖父辈接受教育的程度都很低,大多数是小学或文盲,只有极个别才是初中毕业;40岁以下的年轻父母依然对孩子教育不够重视,常年出门打工,孩子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管教,大多数初中毕业后就意味着失学;另一方面,能人大户全都外出创业,村内剩余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存在靠天吃饭的观念,缺少生活目标,缺乏致富思路,闯劲干劲不足,动员他们发展产业、创办合作社等难度较大。
经过对以上问题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尝试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保守或许才是导致这些地方群众贫困根本原因。也许有人会问,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保守与群众贫困有什么必然联系吗?这两者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没有多少直接关系,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如果孩子接受教育程度低、读书少,科学文化知识就会不足,慢慢地思想观念就会保守,加之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等限制,他们可能就没有外出学习锻炼的机会,也许就要一辈子待在村上重复父辈的生活。再者,让孩子从小就局限在偏远农村这个社交圈,对外边人和物没有直接的接触和根本的认识,时间久了就会产生“青蛙效应”,失去外出闯荡的想法,从而乐足于现有的生活环境和方式。
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个困境,帮助这些群众走出贫困呢?“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高受教育程度。
一是着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石家坝村一户未脱贫户,家里有6口人,户主患有精神病,妻子不能干重活,大儿子、大儿媳长年外出打工,小儿子(未婚)在家照看父母。由于孙子患病需要长期治疗,大儿子夫妇打工挣的钱全部给孩子看病。家里基本上没有收入来源,虽然父母享受二类低保,但是药费、生活费开支很大,家中3口人生活都无法保障。我们知道实情后,便极力动员他们发展养鸡产业,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他们却不想发展产业。经过仔细询问才发现:原来小儿子陈××不太懂事,既不想发展产业,也不想外出打工,父母怕他没有能力经管,反倒辜负我们一片好心。我们又找陈××商量此事,说了好多次,只见他仅嘴上答应,但不见实际行动,真是让人又气又急。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转变思路,主动上门与陈××谈心聊天,由于产生了情感上的认同,渐渐地我们还变成了朋友。最后,陈××很乐意地采纳我们的意见,发展了养鸡、养中蜂等产业,去年全家生活还比较宽余。今年年初,经我们劝说他带着父母去南方找哥哥打工,现在日子过得更有保障了。
二是着力提高受教育程度。今年,新庄村有两户贫困户,父母准备让两个初中毕业生秋季去打工挣钱,其实他们的想法很朴实,认为孩子学习差,就是让继续上学也没有多大前途,还不如早早去打工,这样可以减少家庭负担。刚开始,父母的态度很坚决,经过我们三番五次上门讲解上学的好处和辍学的弊端,并帮助联系好中职技校后,最终才勉强同意孩子继续上学。事后,这两位家长对我们很感激,说要不是我们帮忙,孩子可能就再也没机会上学了。我认为提高教育程度这个关键是多做父母的工作,多讲解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最好找些本村已就业的学生做现身宣传,多讲解教育扶贫方面的优惠政策。当然,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向村里走出去的能人大户、有志之士、工作人员、社会公益性组织等募集学费,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度过难关。
三是鼓励引导人才回乡创业。近年来,石家坝村以党支部名义成立了合作社,鼓励村上的能人大户为贫困户集中代养中蜂,有效克服个体养殖技术、资金方面的困难,帮助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增收。再如,目前好些地方都积极为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引进龙头企业,帮助企业成立扶贫车间,带动好多贫困户“家门口”就业。通过这些例子,让我深深意识到人才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性。“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觉得作为帮扶干部就要利用好现有的政策和资源,通过鼓励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村“两委”班子、担任村文书、引导创业者重新回来建设家乡等多种方式引导人才回乡创业,最大限度地激发发展活力。
四是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今年,我们为新庄村争取厕所革命项目,报名时群众的积极性很高,两天下来就报了140多个,但是项目开工实施时,很多群众就有畏难情绪和观望态度了。项目开工一周多了,始终不见一个厕所落地。最后,我们抱着尝试的态度,帮扶队几个人亲自帮助群众挖坑、搬砖头、运砂石,修建完成第一个厕所,给群众打造出了示范户。出人意料的是没过几天大家热情高涨,都争着动工了,后来这项工作居然进行的很顺利。通过这件事,让我知道了,不管什么工作,干部要多站在群众角度上考虑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些示范、多做些带动,而不是一味的讲道理,这样群众才会理解咱们、支持咱们。
五是积极提倡乡村新文明。石家坝村有一户未脱贫户,户主40多岁,前些年妻子患癌症去世,家里就剩两个儿子,大儿子初中毕业后在外打工,他在家里供养小儿子上幼儿园。我们第一次入户,“等靠要”思想特别严重,很难让他自己发展产业。之后,我们在全村开展“摘掉穷帽子”比拼活动,由给钱送物的直接帮扶转变为购买鸡苗中蜂等的间接帮扶,定期对每家每户工作进行评比,营造了争当脱贫户的良好氛围。这样一来,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家家都发展产业,这户未脱贫户主动发展土鸡养殖产业,家庭有了稳定的收入,人的精神面貌也变了,最后还实现了稳定脱贫。乡村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众的思维观念,我们在工作中要多考虑其先入为主的影响,善于挖掘乡村新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宣传先进事迹、传播正面能量,让乡村文化在帮扶的路上发挥应有的力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越是到了脱贫攻坚的紧要关头,我们帮扶干部越要把它牢记于心,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鼓励他们自力更生,改变贫困面貌,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同时,驻村帮扶工作任重道远,驻村帮扶干部力量十分有限,在此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参与其中,希望社会各界都能积极行动起来,真正答好脱贫攻坚这张历史“考卷”。只有这样,贫困群众才能实现稳定脱贫。只有这样,我们面对脱贫承诺,才能不枉此行。
【编辑 杨榛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