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让我来 勇担当——时代新人杜富国
杜富国,男,汉族,贵州湄潭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2016年11月入党,上士军衔。入伍以来,他始终把忠诚和信仰镌刻在灵魂深处,把使命和责任矗立在南陲边疆,为人民利益勇闯雷场,为边境安宁挥洒热血,为战友安危舍身忘己,任务面前、关键时刻、危急关头处处叫响“让我来”,展现了“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为祖国为人民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时代风采,立起了“让我来、勇担当”的时代丰碑。
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雷场扫雷作业时突遇爆炸,他将战友护在身后,用血肉挡住危险,自己却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先后被评为陆军首届“十大标兵”、云南省“云岭楷模”、中宣部“时代楷模”、2018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荣立一等功1次。
01 号令当头“让我来”,为人民扫雷障冲锋在前
“听习主席的话,做习主席的好战士”是深植杜富国内心的坚定信念。参加扫雷3年多来,他始终把坚决落实统帅号令作为行动指南,想的最多的是早日还边疆人民一个安宁,做的最多的是带头冲锋雷场扫除“雷患”,用青春印记践行了听党指挥、为民扫雷的忠贞誓言。
2013年12月,习主席就“中越边境一线‘雷患’仍较突出”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彻底排除“雷患”,保证人民群众安全。得知组建扫雷大队的消息后,杜富国第一时间向连队党支部递交申请,主动请缨参加排雷。3年多来,杜富国与他的战友肩并肩、手挽手,不仅扫除了雷患,扫出了平安,还扫出了边疆发展。
杜富国的战位在雷场,梦想在雷场,人生也在雷场。受伤后,得知自己双手截肢,他仍希望“装一双智能手继续去排雷去战斗”。英雄不改初心的背后,映射的是对信仰的忠诚、对使命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
02 重担面前“让我来”,为使命练绝技奋勇争先
挑重担需有硬肩膀,上雷场更要真本事。杜富国始终把统帅重托和人民期盼铭记在心、挑在肩上,一心勤学苦练、一路奔跑追梦,锻造一身挑重担、打头阵、叫得响的过硬本领,被全队战友誉为“全能雷神”。
“不是天赋异禀,而是百炼成钢”,这是“云岭楷模”授予称号时对杜富国的评价,也是新时代强军战士的成长秘诀。作为半路出家的扫雷兵,杜富国始终把精武强能作为战胜“雷魔”的法宝利器。刚到扫雷队时,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排雷理论十分吃力,他是全队唯一允许用拼音答题的,首次理论摸底考试成绩只有32分。他定下奋起直追的决心,为学深悟透排雷理论,他把知识要点制成小卡片,有空就拿出来记一记,晚上熄灯后经常加班加点抄读,缠着战友讨教至深夜。探雷器是扫雷兵的“手中枪”,为把笨拙的探雷器练成了他的“第三只手”,他将铁钉、石块、弹片等混合埋设,并使用斜放、混合、覆盖等方法增加难度,3个月的训练期还没结束,他就熟练掌握了10余种地雷的排除方法,做到探雷器一探就能准确辨别地雷埋设位置、知晓地雷种类,分辨出是金属残片还是雷管引信。查看理论成绩表,杜富国的成绩一次比一次高,临战训练综合性考核所有科目被评为全优,杜富国拿到了扫雷“入场券”。3年来,杜富国累计排出各类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实现了从“戍边尖兵”到“扫雷能手”的华丽转身。
03 生死关头“让我来”,为战友不惜命血染雷场
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扫雷,与前两次相比,雷场地势险、自然环境差、布雷密度高、雷障种类多,很多情况下只能人工搜排。人工排雷是密切配合、生死相依的团体战,杜富国总是临危不惧、冲锋在前,为任务敢拼命、为战友不惜命,彰显了当代军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雷场就是战场,排雷兵是和平年代离生死最近的人。杜富国经常第一个进雷场、第一个设置炸药、第一个引爆,大家给他起了一个绰号“雷大胆”。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和战友艾岩在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雷场进行扫雷作业,发现少部分露于地表的一个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杜富国对艾岩说:“你退后,让我来。”就在他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上前清理浮土时,“轰”地一声巨响传来,手榴弹突然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为战友遮挡了爆炸冲击波和弹片,自己失去了双手和双眼。正是由于杜富国这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筑起了一道生命的“挡墙”,几步远的艾岩仅受皮外伤。
04 苦累危难“让我来”,为大爱洒真情无私奉献
苦累危难讲奉献、大爱无言显真情。杜富国作为一名90后青年战士,始终把吃苦受累、攻坚克难当成砥砺成长的法宝途径,把真情博爱、解急帮难当成彰显价值的生活习惯,把奋不顾身、牺牲奉献当成践行宗旨的责任追求,成为广大官兵和驻地群众阳光温暖的符号。
领导眼中,他是踏实肯干的可靠人。来到扫雷队,苦活脏活累活他从来不嫌麻烦,营区处处能看到他的身影。雷场上,因为他带的工具最全,从不叫苦叫累,“杜富国”是对讲机里呼叫频率最高的三个字,被称为“雷场小马达”。谈起他,大家无不啧啧称赞,都说:“不论让他干啥,我们都放心。”
战友眼中,他是有情有义的好兄弟。杜富国家境殷实,但平日生活很节俭,“特别能存钱”。但每当战友遇到困难,他却慷慨解囊、倾力相助。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总问自己还能做什么,总是设身处地的趋人之急,是战友们口中的“暖男阿杜”。
群众心中,他是救灾扫雷的大英雄。无论在哪里,杜富国都不忘宗旨本色,心里始终装着百姓。他英勇负伤的事迹传开后,多地群众自发前往医院看望。猛硐乡乡长盘院华接受采访时流着泪说,“全乡2万亩茶园,8000亩在雷区,群众都被炸怕了。杜富国救的不只是艾岩,还有全乡的百姓。”
05 挑战考验“让我来”,为时代立丰碑奔跑追梦
“感动中国”颁奖词讲到:“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失去双手双眼的杜富国,虽然再也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再也不能看到妻子明媚的笑脸,但他坚决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信念、坚毅刚强的品格、乐观豁达的心态,传递了正能量,立起了革命军人一往无前的战斗姿态。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主持人古兵专访杜富国,问及即将面对新的人生时,他说“我会坚强起来,会坚持下去。加油!”杜富国始终对未来充满憧憬:“我想学播音,讲一口很好的普通话,以后把扫雷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杜富国27岁生日,云南新闻广播主持人李丹帮他圆了“播音梦”;在病房的每一天,他都会练习播音技能。“眼睛失去光明,心里升起太阳”,除了医院制定的康复训练,杜富国每天也会坚持收听广播、练习写字、学唱歌曲,并让妻子和战友为其读报。2019年春节临近,杜富国请战友用纱布层层缠绕,将硬笔捆于残臂,艰难写下“春节快乐”,向所有关心他的人表达真挚的祝福。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不忘来时路,继续向远方。”习主席新年贺词中饱含激情和信心的话语,让无数追梦人更添奔跑的豪情,也让康复治疗期间的杜富国,每天坚持到操场跑步,满怀信心迎着朝阳一步一步朝前跑。
【编辑 杨建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武都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武都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